原文:"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三字经里,“子”应该是偏指儿子,古人对儿子和女儿的教育目标和标准是不一样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对儿子的要求是,跃过龙门,高中状元,光宗耀祖。
而对女子的要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则专攻女红,相夫教子,足不出户。
这是对女性权利的一种漠视,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是一种歧视!作为现代人,我们提倡男女是平等的,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理应一视同仁。
“子不教,父之过。
”中的“子”现在应该理解为“子女”,既包括儿子,也包括女儿。
同样,对子女的教育,也不仅仅是父亲的责任,母亲也责无旁贷。
父母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这是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对古文的理解也应与时俱进。
词语的古今意义是会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的去生硬地理解。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一、先把这几句解析一下生养了儿子不教育,是父亲的失职;教育学生不精心,是教师的懒惰。
这两句是并列关系,明确了教育两个主体的责任。
其实,两句话又是互文,强调父亲与教师在养与教上都有重要的责任。
过,过错,失职。
惰,懒惰,懈怠。
做儿子的不用心学习,不是应有的态度;年纪小时不努力学习,年纪大了能做什么。
子,为人之子。
宜,应该。
幼,黑发年少时。
老,长大成年后。
何为,做什么。
二、说说“子”《三字经》的“为人子”“子不学”的“子”专指儿子、男子,不指女儿、女子。
这是父系社会形成以来因循下来的“规矩”,编纂《三字经》那个时代这个“规矩”还未改。
王朝统治覆灭前,接受教育、参加科考的只能是男子,甚至继承家产也是男子优先。
女孩不接受文化教育。
在大家庭中,教育女孩子的任务落在“母亲”身上,小户人家是父母共同教育。
母亲也多是文化素质不高的人。
女孩们学习的不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知识,而是做家务针黹(缝纫、刺绣等针线活。
黹,音zhǐ),学习相夫教子,她们就是这样代代相袭。
到了后代,女孩逐渐有机会接触了文化知识,出现了一些有文化的女人,越往后女孩学习文化的现象越普遍,但女人不能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不能参加科考。
直到封建王朝终结,女子才有了和男子一样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
今天学习《三字经》理解“为人子”“子不学”中的“子”当男孩女孩都包括的“孩子”理解就是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