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第1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 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谁的哪本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出自哪里?有什么道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解释如下: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宫里,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孔子说:“您所问的,是圣明的君主所问的问题。

我孔丘,是个小人啊,哪能知道这些?”哀公说:“除了您,我没有地方可问啊。

”孔子说:“您走进宗庙的大门向右,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那些器物还在,但那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不到来呢?您黎明就起来梳头戴帽,天亮时就上朝听政,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的开端,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哪会不到来呢?你天亮时上朝处理政事,太阳偏西时事退朝,而各国逃亡来的诸侯子孙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您从这方面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不到来呢?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里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

水能载船,水能翻船。

’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要利国安邦,使得水能平稳载舟,就应该勤政爱民。

荀子认为,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出自于谁口?道理何在呢?

这句话出自《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太宗多次引用这句话,因为他体会最深 ,受益最大。

他左有文臣魏征,房玄龄,右有武将秦琼,尉迟恭等为大唐打天下, 创造了大唐盛世,更是民心所向。

水就是民心,舟就是统治者,唐太宗深谙其道 ,深得人心。

而强大的秦朝就不懂这个道理,焚书坑儒,劳民伤财修长城,而失去了民心。

项羽也是如此,火烧阿房宫 活埋战俘,而取得了自刎的结果。

刘邦就会收买人心 占领咸阳,秋毫无犯 ,民众拥护,取得天下。

我们共产党之所以取得天下,就是百姓拥护的结果。

尤其是毛主席把这句话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共产党从几十人到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最后胜利,都离不开百姓支持。

五次反围剿,我们有根据地。

抗日战争我们也有根据地 。

毛主席有句著名的话,把日本帝国主义消灭在人民汪洋大海中。

淮海战役是百姓用推车推处来的,辽沈战役是土地改革百姓响应支持的结果。

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者。

解放后,我们的很多国家机构都是以人民冠名的,人民解放军 人民政府 人民法院,检察院等等 ,获得了人民的全力拥护,所以 我国各项事业才能得到了蓬勃发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荀子讲的,所言之意就是,君王统治天下,就好像在水上航行,君王是船,百姓是水,百姓能让其平稳航行,也可以翻起滔天巨浪将其吞噬。

警示君王为君,要心系天下,为百姓着想,使天下安居乐业,这样才能使百姓信服,统治才能安定长久;而不要处处压榨百姓,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那样就会激起民怨、反抗,统治会动荡不安、甚至被推翻。

警示我们对事物的使用,要注意小心,使用得当对人有利,使用不当则对人有害。

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就数不胜数:①网络的使用:使用得当,轻松便捷,获得信息更快、更多,联系朋友家人更加方便;使用不当,过度沉迷其中,损害身体,迷失心灵,走向堕落。

②车辆的使用:使用得当,方便快捷,来去更加自由,使得各地的距离不再是阻挡我们的距离;使用不当,给他人造成伤害,给自己带来伤害,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③刀具的使用:使用得当,是我们有利的工具,切割各种东西,拆解包裹,以及防身;使用不当,会割伤自己、割伤他人,弄坏自己珍惜的东西等。

例子真的太多了,就是让我们明了:注意事物的使用,让它们发挥用处,同时小心一点,避免自身受到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0880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