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唐朝诗人王湾的古诗作品《次北固山下》的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海日:海上的旭日 2、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翻译】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赏析】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
全诗和谐而优美。
[9]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4]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hongtu002016-11-20·TA获得超过4337个赞知道大有可为答主回答量:1875采纳率:45%帮助的人:612万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关注展开全部江春入旧年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的下一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仿古山水潮平两岸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下一句大家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什么好的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看那如海一般宽阔的江面上,夜色茫茫如睡,依然没有完全醒来;而那一轮朝日已经从残夜里渐渐发出了光芒……残夜将尽了!再寒冷的冬夜也会有尽头,再黑暗的岁月也会迎来阳光。
回望来路,如梦似幻,而听那如诉箫声,一曲未尽而夜色已残……严寒凛凛,冰雪仍然还未完全消逝,而又一年新的春天其实早已经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悄悄的孕育了……春天总生于最冷的寒冬,没有严寒如酷哪得春花似锦?越是困境之中的人,越要看到上天留给自己的那扇希望之窗……
他诗红人不红,最经典的一首诗,短短40字,中间两句堪称千古绝对,被当朝宰相装裱,堪称天下文章楷模。
历史上很多诗人,在世时名气不大,作品也没有得到认可。
如杜甫,活着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直到中唐才赢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名声。
但是,今天我们说的这位诗人——王湾却不同。
他词翰早著,是唐玄宗朝的昭文馆学士,负责通撰、整理古今图书,官做得很不错;诗名也很大,尤其他的《次北固山下》,一经传出,广为传颂。
尤其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竟被当朝宰相张说裱糊张贴在自己的办公室,成了天下文章的楷模。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路还在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中。
潮水上涨,两岸显得更加开阔,和风吹来,一条白帆高高垂悬。
夜色将尽,海上红日初起,今年未到,江上已是春意萌动。
家书寄到哪里呢?还是托大雁,送到洛阳吧。
诗词的题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东,横枕长江,是三国时期东吴故地,上演过无数英雄美女的传奇故事。
所以,后世文人经过此处,都会登临怀古,书兴亡之叹。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就是这其中的代表。
但是,王湾却绕开这些老套,写下了一首明丽欢快的诗歌,很是别开生面。
我们知道,律诗的二、三联讲究对仗,而首、尾联则可不必。
但这首诗首联就是一副精巧的工对。
青山即“北固山”。
而“客路”则在青山之外的更远处。
纵然是羁客,穿行于青山绿水之间,他的心情也是舒畅的,也是明丽的,这就奠定了全诗欢快的基调。
颔联:所见之景。
潮水涌涨,江波浩渺,仿佛和江岸齐平。
“阔”是“潮平”的结果,这是横向的景色,恢弘大气;风和日丽,船平稳而快速,船帆高高挂起,和江面垂直,这是纵向景色,宁静明丽。
“正”风顺,更有风柔之意,风顺但风猛那帆就是弧形,只有风既顺又柔时,帆才能静静地垂直;还有一点,即使风柔且顺,如果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三峡,或者多弯多滩的河段,那也不会是“风正帆悬”。
只有在长江下游,风和波平时才显“岸阔”,才见“帆悬”。
借“风正一帆悬”的小景传达出风平浪静、大江阔远的景象。
这一联是写景,但这“潮平风正”不也是盛唐政通人和的政治氛围和政治风貌吗?颈联:黎明江上行舟。
这一联脍炙人口,驰誉当时,传颂后世。
残夜未消,一轮红日喷薄而起,黎明将至;旧年未尽,春天已然到来,送走残冬。
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待。
但诗人没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没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伤怀,而是以伟大的自然力量表现生活的真理。
日生月落,海日生于残夜,它将驱走黑暗;江上春意涌动,冬去春来,赶走严寒。
给人蓬勃向上,乐观积极的力量。
“生”与“入”,拟人手法,粗暴而有力,把“日”和“春”赋予了人的意志和情思,它们是迫不及待地来到人间,很有热情。
这联也是写景,但这海日东升,春意萌动不也象征着充满希望的大唐盛世,象征着盛唐积极进取的蓬勃精神吗?难怪此联被一代文宗,一代贤相——张说“手提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明人胡应麟更称此联为妙绝千古,可作为初唐与盛唐诗歌的分水岭。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景物描写、时节交替中,蕴含着深深的理趣与意蕴。
尾联:置身于青山绿水中,沉醉在江南春晓里,突然看见天上大雁翔过长空,这北归的大雁要经过洛阳啊,淡淡的乡愁掠过心头。
那就让鸿雁给家乡的亲人捎个信吧,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脱口而出,自然合理,照应了开头的“客路”,也承接了上一联的“旧年”。
这乡愁只觉情真,不觉沉重。
全诗通过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青山绿水和潮平岸阔的景物,抒发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情景交融,风格壮美,炼字精道,用笔自然。
王湾现存诗十首,以《次北固山下》最为著名,和张若虚一样,也是凭一首诗而名传后世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