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利于航运,俗称“黄金水道”,蕴藏着巨大的水利资源,一旦全部开发利用,可造福一方,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还可将多余的水输送到华北地区,解决干旱和工农业用水紧张的矛盾,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商机无限。
。
长江也是母亲河,干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
同时,通过长江主动脉的作用和高铁、高速的建设,形成了密如蛛网的交通网络,物流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促进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涌现了象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城市,己经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
随着长江经济带政策的实施,形成都市圈,发展空间必将更加广阔,更具活力。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战略价值!国务院2010年12月21日颁布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三大战略格局。
在“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一级开发轴线,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国家重点推进的三个特大城市群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城市群之一;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
在“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中,长江流域是国家七大农产品主产区之一。
在“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以长江水系为主要骨架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承担我国生态安全使命的“两屏”。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是否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等基准,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等四类主体功能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三大优化开发区域之一;江淮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含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渝地区是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的大趋势中,长江经济带是重要的东部、南部经济技术转移承接地带。
“沿长江通道”历来是国土开发的一级发展轴线。
1987年完成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以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沿岸相结合的“T”型结构为主发展轴线。
1990年完成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进一步表述为“2000年前后,我国生产力布局以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为主发展轴线”。
2013年1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陇海、沿江和沿海、京哈-京广、包昆为主体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横四纵”轴带为主干的多中心网络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长江开发开放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协调发展。
李克强总理9月4日视察广西时指出,“我国开放发展走的是由沿海向内陆不断扩展延伸的路子,由东向西推进是发展趋势,当前在提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发展层次和质量的同时,特别要做好内陆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这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着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是必然选择”。
这番讲话不仅标志着中国区域政策日益细化,也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本届政府的区域发展重点。
9月21日李克强总理又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9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在京召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动员会议,会议强调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在战略上必须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汉和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促进东西“两头”开发,东边重点建设好中国(上海)自贸区,西边主要建设好两大经济走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中印缅经济走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