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意思

卧薪尝胆的意思,第1张

卧薪尝胆的意思 “卧薪尝胆”,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是真的吗?

“卧薪尝胆”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有“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也有《吴越春秋》也有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说法。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勾践治丧期间攻打越国,勾践匆忙应战,派三对罪犯直接在吴军阵前自杀了。

吴军吃惊没见过这阵势,越军趁机攻打,吴军大败,阖闾受重创去世。

三年后,吴王夫差在伍子胥的帮助下攻打越国,越国战败。

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为了不亡国,采取委屈求和,他向吴王请罪,原到吴国做臣仆,妻子可为奴妾,越国士大夫极其妻女都可为吴服役。

伍子胥建议夫差消灭越国。

勾践派大臣文种用金银和美女贿赂吴太宰伯噽。

最终是夫差答应放了勾践。

但是勾践要到吴国做臣仆。

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仆人,被吴王放回国。

他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打算复国复仇。

他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不可消磨自己的意志。

于是在自己睡的屋子里悬挂一只苦胆,每天都让士兵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吴国的屈辱日子。

勾践每天都要尝一尝苦胆,以提示自己。

终于使越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夫差带军北上之际,攻打吴国。

吴王夫差求和。

公元前478年,勾践一举打败吴国,夫差羞愧没听伍子胥的话,自杀而亡。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故事流传很广。

至于历史上是否真实的存在,还待商榷与研究。

其实这也根本不重要了,我们只要领会其中之精神就足够了。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人都已经知晓,这个故事一直以来广为流传,到了现代,这个故事的精神已是见仁见智。

著名教授易中天就认为不要再宣传这个故事了,勾践其人忍辱负重,几近变态,有何可取?不过讨论这个故事的当代价值不是本篇重点,本文想说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真实历史存在,还是后来加工而成?故事故事的刚开始,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投降,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让自己成为质子留在吴国,我们也知道以前的质子,在这个国家生活一定是受尽屈辱的,因为质子就是这个国家的战利品,他在这个国家虽然有名声,但是他的身份地位是非常低的,而且在整个过程当中,一些王公贵族会贬低他们,甚至会用非常歹毒的方法对待他们。

如嬴政之质赵国。

越王勾践去做吴王的质子,有三年是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由王而成一个低贱的奴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欺压他,同时为了消除吴王的一些心理戒备,他甚至品尝了吴王夫差的粪便。

这样的屈辱是很多人没有办法忍受下来的,对一个国王来说更是不可思议,为了保全自己,为了苟延残喘,为了麻痹对手,勾践牺牲,不可谓不大。

回到自己国家之后,为了记住这份仇恨,勾践每天都钓一个苦胆在床头,每天进去吃饭,睡觉的时候都要尝一尝这个苦胆的味道。

终于通过他自己的十多年努力,再加上自己治国有方,越国灭了吴国,当时的吴王夫差不得已就自杀了,他不愿意承受这个磨难,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变成一个非常励志的事情,而不是脓包、熊的典型。

质疑它的前面描述其实是正确的,在吴国和越国的战争当中,越国确确实实是战败,为此越王勾践确确实实也是在吴国做了一个奴隶。

但历史上卧薪尝胆的故事可能并不真切。

文字资料上,《左传》和《国语》这两本书籍都是记录着春秋时代的一些历史事实,当然也包括吴越之争,但遍翻二书,并没有发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记载。

《左传》与《国语》都是离这段历史很近的史书,竟无此提及,只是到了后来的《史记》,司马迁就开始有了“尝胆”的记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

但没有提到勾践卧薪。

首次出现“卧薪尝胆”四字,并非来自史家,而是大文人苏轼。

说的也不是越王勾践而是三国孙权。

后来使用这个成语的人多了,而且多用来形容越王勾践,渐渐变成了越王勾践专属。

这多少是历史的误会,却在自我演变中成了一种价值符号。

联想到韩信胯下之辱,中国人似乎很喜欢忍辱负重,强势崛起的故事。

他们塑造了一个励志越王的美好形象。

越王勾践未必尝胆也未必卧薪,但确实艰苦奋斗。

“衣不重彩,食不重味”却是真的。

想当年,他就算是一个奴隶在吴国,好歹也是一个国家的王子,针对这些质子的时候,他们可以明嘲暗讽,但是很少有人直接侮辱他们的,这是古人国家对国家的一个礼节,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质子,他们在做质子的过程当中,都是受到了很多嘲讽,但是没有受到直接的侮辱,因为王公贵族他们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也不会做一些低俗的行为。

越王回到自己国家之后,为了激励自己,为了报仇雪耻,为了不在纸醉金迷中沉沦,对自己确实非常狠,干掉吴国只是时日。

看法虽然说这个故事可能并不是真的存在,但是里面渲染的某种精神,却可以看作真实的。

因为在整个历史的过程当中,越王在吴国的那三年和归国之后20年确确实实过得很苦,并且这些苦是意志的磨炼,是不达目的永不放弃,是越国翻身的前奏曲。

这样的故事,汲取其精神往往是更重要的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源远流长,很多文化都是交错的,出处、演变,成为某种惯性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再度变化。

文明太长,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而中国古代故事,在现代社会,很多都难免重新定义其价值。

比如:“愚公移山”,很多人就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不搬家?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勾践又成了什么人?煮熟的种子卖给吴国百姓,人性又在哪里?复国后杀文种,心理又多扭曲?很多东西,确实在重新认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028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