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是岑参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最后俩句,全文是这样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
这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唐朝时,部队里不仅有带兵打仗的武官,还有负责公文书信等文字工作的文官,这样给了一部分文人去边塞参战的机会,边塞诗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岑参就是这些文人中的一员。
武判官名叫武就,是中唐一代名相武元衡的父亲。
武就和岑参此时都在封常清的手下任文职官员,他的任期已到,将要辞别众人回到京城长安。
这首诗共有十八句,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前十句,写"边塞的大雪";第二部分是后八句,写"送别武判官"。
首先诗人告诉我们胡地开始下雪和中原地区的时间不同,八月开始大雪飘飘,胡地暴雪之大,简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一夜大雪,好像长安地区的千万株梨树一夜盛开,这一句是千百年来的咏雪佳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接着叙述胡地之天寒:将军冻得手拉不开弓,铁甲不敢穿在身上,沙漠里冰雪纵横,天空中常常是浓云密布,大雪随着北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铺天盖地而来,自然条件之恶劣可见一斑。
后八句写送武判官,但是直接对武判官的着墨并不多,重点还是描写天地间的奇景和边塞的苦寒。
就是在这严寒的环境下,在中军大帐中置酒送别武判官,里面胡琴琵琶羌笛乐声震天,边歌边舞,开怀畅饮,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降临。
归客在暮色苍茫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旗帜在大雪的辉映下鲜艳无比,就像是威武不屈的将士们。
最后俩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武判官的马沿着曲折的山路越行越远,逐渐消失,能看见的唯有那留在雪地上的清晰的马蹄印迹。
最后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此时两种复杂的心情:一是对友人一路的担心,毕竟胡地气候恶劣,天气无常,希望友人一路平安到达京城。
二也隐约表现了此时诗人心中的怅惘之情:因为在唐代,出征边塞是职位晋升的一种途经,武判官这次归京,就是结束了自己在边塞的任职历程,回京之后,官位一定得以晋升。
而岑参自己呢,还在这酷寒之地,什么时候也能像武判官一样回京得以晋升呢?岑参两度出塞的目的也是为了仕途通达,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岑参此时的心情。
我们读过很多送别诗,基本上都是站在"送人"的角度来写,或者渲染送别的气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并没有这样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多的笔触描写的是胡地雪景,由此可见,这"送武判官归京"只是个由头,写雪才是全篇的重点。
岑参笔下的雪景雄奇壮丽,根据当时的政策,其实表达的是自己对功业和理想的不懈追求,这才是本诗的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岺参的诗篇,这首《白雪歌》意境豪壮,是安禄山乱前之作,这首诗的特点,它写雪景,不写边塞苦寒风雪凄紧,却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來渲染雪景的瑰丽:写送别,不写黯然销魂,别易会难,却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把别怀写得轻松自然:这是作者立意超卓的表现。
杜甫对岑参,高适(与岑参同时并与岑参齐名的一位诗人)的诗有这样的两句评语"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高使君岑长史》)意思是说岑高两人的作品,立意惬当,令人感动篇末结尾舒畅自然,拿这两句來说明这首《白雪歌》的艺术特点是切当的。
从这篇里所描写的事物看出当時軍官们的豪奢生活,是有它现实意义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