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第1张

气韵生动 如何欣赏和理解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绘画中的″气韵生动"最早是南齐著名画家谢赫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之第一"气韵生动足也"。

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艺术家运用笔墨对具体物像进行描绘,使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表达出物象的内在精神,以及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绘画创作中,气韵离不开"形似″,但又超越"形似”,进而达到"神似″,神似的作品才能体现"气韵生动"。

要把内在的东西融入到作品里,让欣赏者感受到美的享受。

且不可拘泥于外形的相似,内在空洞无物。

欣赏史国良作品《朋友》,绿荫下,小桌子上放着水,显然主人是在忙农活,掛在树上的箩筐内的婴儿安祥入睡,旁边的家犬静静地卧在箩筐边守护着"小主人",一幅农家小院和谐、友善的生动画面。

多谢朋友们指正。

据历史考证,中国画大约诞生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证据就是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里,出土了一件迄今为止,我国最古老的的一幅画,这幅画是一尺见方的帛画,名字叫《人物龙凤图》,画面内容为一个妇女双手合十,好似在祈祷,她的头顶盘旋着一条龙和一只凤凰,龙在左,凤在右,龙凤扭动着优美的身姿翱翔在头顶,寓意为引导主人的灵魂早早升天。

这幅画想象力丰富,构图简洁,用笔流畅,墨色黑白层次分明,以线描来塑造形象,线条沉着自然,遒劲有力,很好地勾勒出了龙凤和人物的神态,并且,对人物衣服,以及龙凤的皮毛上,加上了淡淡的彩色,有效增加了作品的装饰作用。

(唐代·韩干《牧马图》)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画家就摸索出中国画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趣味和情怀,才符合华夏民族的审美。

通过分析《人物龙凤图》可以看出,华夏先民对中国画是这样理解的。

其一,造型手段以线条为主,通过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物象的轮廓。

其二,以水墨的浓淡变化为增强物象本身的结构质感。

其三,在视觉效果上,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

其四,重在传达意趣,即经过想象力加工的感性元素,而不是描摹真实的自然。

之后,随着历朝历代画家对绘画认识的加深,在线条使用上不断探索新的技法,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技法体系,就是“线性十八描”。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因为在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还没有分得那么细致,它们通常会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山水和动物花卉常常作为人物画的补充背景而出现,就如《人物龙凤图》一样,人物是画面的主体,龙凤是为了补充画外之意。

线性十八描恰恰是古代画家为了描绘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形象的轮廓线,而逐渐发明出来的。

中国画发展到三国两晋时期的曹弗兴、顾恺之(348年——409年)、卫协、张墨等著名画家时,在技法上已经比较成熟,但在绘画理论上,还没有跟上技巧的节奏。

在顾恺之去世之后70年,我国历史上终于诞生了一位非常有影响的画家兼绘画理论家,他就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479年——502年),“气韵生动”的绘画理念正是由他提出。

(齐白石《寿桃》)谢赫通过对三国两晋时期的绘画认真分析后,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里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此观点就是影响十分深远的“谢赫六法”,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超过1500余年,到现在,中国画的评价体系和欣赏方式依然离不开这个观点的指导。

“谢赫六法”依次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意思为:国画作品中刻画的艺术形象,以及作品的整体韵味和意境,一定要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能显现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谢赫在评价中国画的品味高低时,把“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可见,他对中国画最本质的审美趣味,捕捉的很准确,理解的也很深刻。

(吴昌硕作品)中国画里气韵生动中的“气”,可以理解为气息,气场,精气神,是源自艺术形象内在的一种生命张力。

如果追根溯源,“气”来源于道家哲学中的“气论观”。

道家经典著作《悟真篇》说道: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相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在道家思想里,“气”是构成宇宙中所有生物生机活力的基本元素,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物质,但心灵完全可以感受得到,世间万物都是由气孕育而出,“气”不会随着形体的消失而消失,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并滋生万物生生不息。

如果理解到这个层次,就更容易理解中国画里的“气韵”了。

(吴湖帆《巴峡江流》)中国画之所以非常重视气韵,是因为在我们的审美认识和艺术观念里,绘画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审美载体,而是画家瞬间的生命意识的动态在画面上的自然展开,画中的线条、笔墨、造型和意境,都是作为工具,为展现画家的生命意识而服务,以此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联想。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生命意识如同流水一样,它只有向前流淌和奔涌的时候,才是美丽的,有意义的,有生命力的。

如果生命意识如同一洼静止不动的水,注定是死气沉沉的,是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气场,感动身边的生物。

人的生命意识如此,出自画家之手的作品,必然能凝结出延绵不绝的气场,构成一种生动气韵。

如果一幅国画的气韵不够生动,只能说明画家创作时的生命意识不够强烈和清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098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