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忄”演变及与什么有关?中国文字,自仓颉造字,经几千年积淀,孕育出了灿烂多彩的汉字文化。
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过程。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至今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
“心”:在古代文字中为人或鸟兽心脏形象,本意即心脏。
古人认为人的思想是由心而生的,用“心”而不是用“脑”思维。
因此,把思想、感情、意念说做“心”。
从心的字大多与思想、感情、思维有关,如:思念、心思、伤心、会心等。
与心有关的表述皆是从人的思想而来,用“心”以文字表述出来,用“心”表述思想,“心”是思想的文字表现。
因有与“心” 相关的文字。
因此,“心”即演变为“忄” 。
“忄”是由“心”演变而来,做为汉字偏旁,称为竖心旁。
因由“心”演变而来,故与“忄”旁有关的字,多与心理活动有关,如:怀、恨、忆、怕、惧等。
象形文字,甲骨文的“心”是人或动物心形轮廓,心做偏旁时,字形变为“忄”。
下面是“心”与“忄”字形演变图形,做为参考。
带有心和竖心的字和人的思想活动和心里话动有关。
因为中国的汉字都是象形字,一部分是表义,一部分是表示读音的。
带心或竖心是表义的,多数是表示思想和心里活动的。
在古代人们医学不发达,把心里活动归结为心,认为人们的意识是由心发出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认为人的思想和心里活动是神经活动产生的,是由大脑中枢神经的神经细胞发出的。
所以带心的字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