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质

王质,第1张

王质 “王质遇仙”的典故是什么?

王质遇仙(又称观棋柯烂)。

是一个在诗词中很常见的典故,通常用作喻指世事变迁。

王质观棋(宋·顾逢) 弈边忘日月,况复遇神仙。

石上无多著,人间几百年。

指枰如料敌,落子欲争先。

想尔腰柯烂,回头亦骇然。

柯,形声字,从木,可声,本义是指斧柄。

典故出自南朝·任昉所著《述异记》,在《浪迹丛谈·三谈》卷一中的《观弈轩杂录》亦有记。

说的是在晋代,信安人王质,在一次上山砍柴时,迷了路。

忽见两童子在下围棋,便驻足观看,童子见他观看多时,便取出一颗形似枣仁的果品给他吃,王质将其含于口中,便一直不觉饥饿。

棋至半局,童子突然问:“怎么你还不走。

”王质起身一看,发现用作砍柴的斧,其柄已经朽烂。

而回到村中,发现已无旧识,原来,山上方一日,世上已过了数百年。

现在,如我们在诗词中读到下面这些关健词,则大多和这个典故有关:斧柯烂、柯催、柯山、柯山棋局、柯斧、柯烂、柯烂忘归、柯云罢奕、棋终烂柯、樵夫看棋、樵斧、樵柯、樵柯烂、烂斧柯、烂柯、烂柯人、烂柯棋、烂樵斧、石室棋局、苍枰烂斧、观棋、逢仙柯朽。

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黄庭坚.《记梦》:两客争棋烂斧柯,一儿坏局君不呵。

卢纶.《酬畅当寻嵩岳麻道士见寄》:闻逐樵夫闲看棋,忽逢人世是秦时。

贾岛《欲游嵩岳留别李少尹益》:新秋爱月愁多雨,古观逢仙看尽棋。

丘逢甲.《次韵再答晓沧.其一》:残局尚存柯未烂,欲随王质共观棋。

李群玉.《送隐者归罗浮》:两卷素书留贳酒,一柯樵斧坐看棋。

刘言史.《玉京词》未知樵客终何得,归后无家是看棋。

窦常.《哭张仓曹南史》:丽藻尝专席,闲情欲烂柯。

窦群.《时兴 》:不遇烂柯叟,报非旧城郭。

耿湋.《仙山行》:惆怅归城郭,樵柯迹尚存。

浙江衢州市东南二十华里处,有一座山,叫烂柯山。

烂柯山石奇崖险,蔚为奇观,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是围棋的发祥地之一,号称“围棋仙地”。

早在炎黄时期,炎帝的小女儿少姜和雨师赤松子曾在烂柯山的石室中修炼,烂柯山因此驰誉大江南北。

春秋时期,烂柯山被称作石室山、空洞山、空石山,属姑篾国。

晋朝时期,樵夫“遇仙烂柯”一事流传甚广,此山因而得名烂柯山。

北魏年间,烂柯山被称作悬室坂,唐朝时又被改为石桥山,唐宪宗元和初年,恢复原名烂柯山。

烂柯山之所以被改来改去,最终固定为现在的名字,是因为晋朝时期,发生过樵夫王质“遇仙烂柯”的奇闻异事。

南北朝南梁地理学家任昉在其著作《述异记》中记载:晋朝中期,信安郡(今属浙江衢州)有个叫王质的人,到石室山打柴,听到有人在唱歌。

王质循声望去,原来是两个童子(明代出版的《列仙全传》记载为两个老者)一边下棋一边唱歌,王质觉得很好听,于是就走到近前,听他们的唱歌,看他们下棋。

过了一会儿,一个童子递给王质一个类似枣核的东西,王质觉得应该是吃的,正巧也饿了,就含在了嘴里。

“咦?这么神奇吗?”王质的饥饿感一扫而空。

过了好一会儿,那个童子对王质说:“你咋还不回家呢?”王质见天色不早了,也该回去了,于是转身打算拾起砍柴的斧子,他大吃一惊,艾玛!斧子柄(古文称作“柯”)都烂了,原本磨得雪亮的斧头也变得锈迹斑斑。

王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赶紧往家里跑,等到他回到村子里,发现四周的景物、房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子里的人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

洞中方一日,人间数百年。

原来王质误入仙境,耽误了时间,和他同时代的人早已作古,眼前都是几百年以后的同村人,他当然一个也不认识了。

“亲人无复存世”,王质和一群陌生人无法交流、同居,只好出家了,后来“入山得道。

”典故“烂柯人”就出自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人世间的沧桑巨变,比喻离家很久返回故乡的人,饱经世事变幻的人,亦指砍柴的樵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164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