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对君子之道论述的一部分。
具体来说,是从对待人和事物的表现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泰――泰然自若,四平八稳。
骄――骄傲,骄横,骄躁,行为夸张。
这两个字因为含义而对比鲜明。
整句话联系起来的意思就是:君子对人对事都是泰然自若,不骄不躁;小人对人对事行为夸张,用骄傲蛮横之气来掩饰内心的小人心思。
作为一个系统的论述,这句话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我们想要完整理解这句话,就有必要对另一句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进行解读: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在整个社会非常普及,并且有着深远的影响。
戚戚――戚戚然,凄惶,心里不安。
是一种心境的描述。
把这两句话综合起来,意思就很完整了:君子因为心里干净、没有私心、没有愧疚,所以无所畏惧,待人处事坦坦荡荡,泰然自若;而小人因为有难以见人的小心思,心里是惶惶不安的,他们通常会用比较夸张的表现来掩盖这种感觉。
于是张扬跋扈,骄躁横行,其实他们内心是虚弱的,经不起拷问。
现如今有一种很不好的认知:做好事受罪,做小人痛快。
这种认知来源于自我保护意识,在社会上一再出现做好事被冤枉、被讹诈之后,且实施讹诈的人没有受到惩罚。
大家自然而然开始逃避。
于是社会变得冷漠,小人大行其道。
认真理解孔子这两句话可以帮助我们从心理上进行纠错,从而改变认知,引导我们的行为。
对小人行为的理解和批判对整个社会的风尚意义重大。
只有当我们都能坦坦荡荡的面对一切,让小人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才能塑造一个积极文明的社会风貌,才不会出现德不配财的情况。
这句话记载于《论语.子路篇》,原文为: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句中的两个关键字就是“泰”与“骄”,所谓“泰”就是泰然自若、舒泰、通泰的意思,而“骄”则是骄矜放肆的意思。
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说:“君子安泰坦然而不骄矜放肆,小人骄矜放肆而不安泰坦然。
”孔子有很多对君子与小人的比较,大部分都是以德行的高低来判定君子与小人的,这句话也是这样。
君子待人接物,遵循圣贤之道的要求,以忠恕之道约束自己,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以“慎独”规范自己的言行,故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内心的豁达,展现在外表的自然是安泰平静、气定神闲。
小人则被欲望所束缚,常处于焦躁不安、患得患失的状态,得志时忘乎所以,失意时怨天尤人。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于本章有这样的注释“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故不骄。
然心地坦然,故常舒泰。
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心恒戚戚,故骄而不泰”,君子的心中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财物多少、地位高低的差别,对任何人都不怠慢,自已处世心地坦然,没有骄横之气,故能常常处于舒泰的状态。
小人则不同,自视过高,看不起别人,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唯恐自己失了尊严,所以说小人骄而不泰。
正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人不会简单的非黑即白,我们所见到的人往往都会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
也人也许刻薄小气,但是却非常孝顺。
有人罔顾法纪,但却重义气、重承诺等等。
孔子口中的君子与小人更多的可能是孔夫子为了教导学生所举的两个极端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我们能遇到的更多的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不骄矜放肆,但也做不到安泰坦然。
也有人处事能泰然自若,但又往往会失之于骄矜。
一般人,约束自己不骄矜放肆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做到处事安泰坦然是比较困难的。
理解了孔子的教导更主要是有了努力方向和目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