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这是黎元洪送给杜月笙的,意为杜月笙就是民国的春申君,门客三千,威望极高。
虽然跨越千年,但道理还是一致。
为什么要养门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为名,养士,这事流行没有君子不养艺人,门客也是某种艺人、江湖人。
比如,孟尝君门下d剑而歌的冯援,还有鸡鸣狗盗,都是由自己绝活的人。
在当时,这群门客群体,游走于列国,嘴巴子自然就多,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名声怎么来的?还不就是口口相传来的。
养士是什么?你到我家来,白吃白喝,有事的时候,你给我出力。
俗话说,吃人的嘴软。
自然就有许多人,传播这些养士者的美名,否则,怎么会有战国四公子呢?为利,养士,这事划算抛开那些白吃白喝不干事的,这些门客里面,也有一些真正的有用之才。
比如信陵君的门客侯赢,为信陵君窃符救赵。
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不辱使命促成楚国救赵,等等等。
春秋战国,人多尚义,战国四公子,大都为门客所救过,只因为酒食赏识之恩,而报以一身本事,甚至一腔热血。
这笔买卖,难道不值得吗?为权,养士,这事实在春申门下三千客,其实,战国四公子,哪一个不是几千门客?这些门客里有文有武,最不济的也能赶个车。
三千人,在现在看来好像也就那么回事,随便一个学校都不止这么点人。
可放在当时,这可是个不得了的数字。
春秋战国时候打仗,经常也就是几千人的规模。
这种规模的门客数量,几乎就是一支私军。
拳头硬的就有权,这事,难道不实在吗?放到现在是什么职业?“公子”就是公司,“门客”就是员工每一个公司,就像一个“公子”,里面的员工,就是门客。
“公子”为名、为利、为权,也都需要通过这些“门客”来助力。
而门客,也一样有好有坏,良莠不齐。
有的混日子,吃干饭。
有的能力高,价值大。
只是,如今的“公子”,更加急功近利,没有耐心,不创造价值的门客,一律不收。
秦国能够强大到兵吞六国,是离不开能人志士的贡献,当然这并不说山东诸侯在这时期就没有人才,只不过没有为秦国效力的人才耀眼罢了。
其中战国四公子是最出名的,他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
这四人在当时皆名噪一时,尤其是信陵君和孟尝君,都曾打败过秦国。
他们除了都与秦国做过斗争之外,还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豢养门客。
那么,战国四公子为何要豢养门客,这些门客现今还有吗,如果有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业呢?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是魏王的亲弟弟,他的德行和才能是战国四公子之首,此人还是难得的军事天才,在山东诸侯的数次合纵抗秦中,信陵君统领的那一次合纵,是对秦国打击最为严重的,如果魏国继任魏王的是此人,或许魏国还有中兴的希望,只是天不遂人愿。
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曾经三任赵相,在秦赵的长平之战后,凭一己之力力揽狂澜,请来了魏国和楚国的援军,解了邯郸之围,救赵国与危难之中。
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中年岁最长的,他是齐国的贵族,最风光的时候,还做了三个诸侯国的国相,关于此人的故事比较多,其中又数鸡鸣狗盗最为出名,不过他曾联合韩、魏等国,攻破了秦国的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
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和上面三位公子有所不同,因为他不是正儿八经的楚国王族出身,而此人也曾担任过合纵抗秦的统帅,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抗秦就是此人主持的,只不过他却没能像其他三个人那样出彩。
战国四公子豢养门客,是战国时期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同为战国四公子,他们也在暗中较劲,而门客的多少,就是评判的能力大小的一个方面,所以他们都争相供养门客,那么战国四公子供养门客又是为了什么呢?好听地说,他们供养门客是为了国家。
战国四公子的门客在抵抗秦国的战争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说信陵君的门客侯嬴,就为信陵君策划出了窃符救赵的美谈,比如说孟尝君的门客,就帮助田文逃离了秦国的虎穴,再比如说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就不辱使命促成了楚国出兵救援赵国。
所以,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公子供养门客,确实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这其实并不是战国四公子供养门客的终极目的,而门客发挥的这层作用其实更像是附带的,因为他们养门客是有自己的私心的。
难听地说,他们供养门客是为了自己。
战国四公子凭借自己的财力和能力,供养门客,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他们整日里也不用做什么,只需在有事的时候出谋划策就行,正是因为他们吃的是战国四公子给的饭,所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公子,而无国君。
就拿孟尝君来说,他手下的门客就想着把孟尝君推上国君的宝座,而孟尝君也利用这些门客架空了国君的权力,而其他三个公子几乎也都差不多,他们当政期间都造成了时人只知公子而不知国君的局面。
所以,战国四公子所在国家的君主,对这几个人都是极其忌惮的,即便是给了他们权力,也是对他们千防万防,所以我们不难得知,在一定程度上,四公子供养门客,其实是不利于各自国家发展和强大的。
现在的门客。
不少人认为,门客只是在战国时期比较盛行,而秦朝统一华夏之后,门客渐渐就消失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因为门客在秦朝大一统后,只是进行了改头换面,在实际上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称呼也不同了而已。
秦朝之后,门客就有了很多不同的称呼,比如说可以称他们为幕僚、谋士,也可以称他们为参谋、师爷等等,后来在东汉末年,曹 *** 的智囊团,其实也是门客的另外一种称呼。
那么在现在还有没有门客呢,当然有,名字也更加响亮了些,我们可以称他们为顾问,以自己的才能,他们为聘任方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所做的就是战国时期门客所做的事情。
不过现在的顾问,一般都是具备真才实学的,不然领导又怎么会高薪聘请,而战国时期的门客,虽然不乏大才之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滥竽充数的,所以这也就导致了战国四公子手下门客三千,但是出名的就那么几个,毕竟在那时候,他们无法准确地分辨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增加门客的数量,以便寻到真正的人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