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因为还有中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复杂点说,是因为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图中的u)和一个下夸克(图中的d)组成,中子由一个上夸克两个下夸克组成,上夸克带+2/3电荷,下夸克带-1/3电荷,所以质子带+1电荷,中子带0电荷(也就是电中性),质子之间的排斥根本上是夸克之间的电磁力。
如果夸克之间只有电磁力(通过传递光子实现),那么连质子本身都是不稳定的,更不要提原子核了。
但幸运的是夸克之间还有强力(通过传递胶子来实现),其强度是电磁力的137倍(质子尺度上),强力使得三个夸克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基本无视它们之间的电磁力,保证了质子和中子的稳定。
当一堆质子和中子靠的很近时,它们的夸克之间也会有强力把彼此捆绑在一起,保证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不过这种强力是夸克组成质子和中子之后“剩余的”,强度会打一些折扣,当质子数很多时,就和电磁力相当了,这也是一些质子数多的原子核不稳定的原因。
一个有趣现象是除了氢和氦原子核,其它原子核的中子数都要多于质子数,就是因为中子电中性,但是强力还在,有助于抵消质子之间的斥力。
这个问题,“夸克-胶子”说,似乎牵强附会,尚不能让人释然。
我的意见是:微观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不妨以唯象法做些分析。
一,预备的几个概念。
①原子结构内的,叫约束电子、约束质子、约束中子。
②原子结构外的,叫自由电子e、自由质子p、自由中子n。
③质子内的三夸克uud,简称高能正电子e+。
④中子内的三夸克udd,简称高能负电子e-。
⑤夸克之间的玻色子,简称胶子或π介子。
二,氢原子的稳定性涉及中子数。
氢原子有三种同位素。
①氕=1个约束e+1个约束p。
常规环境下,氕原子很稳定,或因核外e与核内e+的电磁互动。
特殊环境下,氕分解为自由e与自由p,作为极其稳定的等离子体之亚原子。
②氘=1个约束e+1个约束p+1个约束n。
氘原子存量少,可以核聚变,不稳定。
显然是不稳定的中子所为。
自然界不存在自由中子。
因为它从原子核释放出来很快分解:n→p+e+v。
说明中子内的高能e-很不稳定,或因中微子v是最强的离间者。
③氚=1个约束e+1个约束p+2个约束n。
氚原子存量少,更易核聚变,更不稳定。
可见中子数在原子核中的占比与原子核的稳定性成正比。
三,元素的放射性涉及中子数占比。
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中子数占比皆偏高。
非放射性元素的中子数占比偏低。
例如:氧=8个约束e+8个约束p+8个约束n。
常规环境下的氧原子很稳定,估计是质子内的高能电子e+与中子内的高能电子e-之间的比较对称的电磁互动。
四,原子核的稳定性涉及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e以电子云方式笼罩整个原子核,与原子核质子中的e+,在原子内空间有强库仑力。
如果没有电子云笼罩效应,裸露的原子核就很不稳定。
通常,自然界不存在游离的非化合态的钠离子与氧离子。
因此,原子核的稳定性还取决于核外电子云的笼罩效应。
五,原子核的稳定性涉及外界环境。
原子核稳定性是在地球大气层语境下所讨论。
如果在深太空的超真空环境下,由于熵增加红移效应,核外电子必将受到原子外空间真空场浓度扩散效应的强作用。
约束电子会很快变成自由电子,裸露的原子核也会纷纷解体,变成自由质子、自由电子、自由中微子。
综上,原子核的稳定性涉及三要素:①原子核的中子数占比。
②核外电子云的笼罩效应。
③外界环境的真空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