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

埋骨何须桑梓地,第1张

埋骨何须桑梓地 如何评价理解《七绝-呈父亲》?

导语《七绝·呈父亲》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以后,才公开发表的。

据毛泽东的表兄文鉴泉和表弟文东山证实,年轻时的毛泽东主席确实有“赠诗”这回事。

这首诗最初见于1984年的《湖南师院学报》。

后来又被其它著作所引用。

该诗既反映了对父亲的深情厚意,也表达了青年毛泽东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那么,在当今时代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毛泽东主席年轻时所写的这首诗呢?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910年深秋,正是红叶漫野、黄花匝地的时候。

正值十七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着的闭塞的韶山,去省城长沙求学。

能够到外地去求取学业,能够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锻炼,年轻的毛泽东内心十分激动。

年少气盛的毛泽东在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写下了这首大家见到的诗。

而且立下誓言,不成功就绝不还乡。

这是毛泽东主席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激动的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只是年轻的毛泽东,改写好这首诗后,并没有光明正大地交给自己的父亲,而是在临行前,暗自夹在了他父亲每天都要查看的帐簿里。

我们或许可以理解此时毛泽东主席的内心世界:积贫积弱的中国满目疮痍,好男儿就应该志在四方。

可这样的话不能给父亲当面说,知子莫如父,从小就性格倔强的毛泽东,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去闯荡。

(以上材料根据《毛泽东传》转引记述)这首诗的创作渊源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诗,据说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青年时代的诗略加修改而成的。

传说西乡青年时立志的诗,翻译过来的原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维新三杰”之一。

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毛泽东以他的原诗为底稿进行修饰,也符合年轻毛泽东的性格和时代特征。

只是西乡隆盛的这首诗,也不是他的原创。

西乡隆盛也是引用了日本幕府末年倡导尊王攘夷运动的僧人月性的原诗。

僧人月性的原诗题目是“锵东游题壁二首”,诗的原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靑山。

西乡隆盛对月性的诗进行了引用修改,毛泽东又对西乡隆盛的诗进行了再次修改润色。

毛泽东主席的这首诗原文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年轻的毛泽东将西乡隆盛原诗中的“男儿”改成了“孩儿”,将“死不还”改为“誓不还”。

这样的修改是符合毛泽东的性格和处境的,双亲健在,用“死”字会让长辈伤心。

这样的修改,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所与人俱来的远大抱负和志向,也表达他对自己父亲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有上面的渊源,所以这首诗又称为《七绝·改诗赠父亲》。

这首诗的后世评价这首诗首先是一首改编诗。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借自月性和尚用以自勉的一首诗略加修改而成。

年轻的毛泽东踌躇满志地做了改动,以此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这首改编诗反映了主席早期的人生志向。

仅有十七岁,年轻时的毛泽东主席就有了心忧天下,立志四海为家的志向。

主席在诗中写道:人生无处不青山。

从小立志天下、胸怀天下的毛泽东主席,和年轻的周恩来总理在学生年代所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何其相似。

用青山来表达诗人的情怀,古已有之。

北宋大诗人苏轼在经历人生磨难时,曾经在写给弟弟的诗中说:“是处青山可埋骨”(出自苏轼《御史狱中遗子由》)。

陆游也有诗说:“青山是处可埋骨”( 出自陆游《醉中出西门偶书》)。

祖国的大好河山正在经受磨难,正需要有志青年去奋发图强。

这首改编诗反映了主席对于父亲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是年轻的毛泽东主席于1910年赠给父亲的一首七绝诗。

年轻的主席始终以天下苍生为已任,始终以为人的一生就是要奋斗。

所以他曾在另一首早期诗中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而父母心中总是牵挂儿女,儿女心中更是眷恋父母。

但为了人生理想,只能踏遍青山,远离父母。

主席的心中,始终有一种对于父母的深沉的爱,萦绕心际。

结语年轻的毛泽东,十七岁以前并没有离开过韶山冲,但从小勤奋好学,已经涉猎过日本维新时期的书籍,所以才有了这首改编诗。

年轻的毛泽东,还未走出韶山冲,就已经有了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和放眼天下的视野。

踌躇满志的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去长沙求学。

想要在广阔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而且立下誓言,不成功绝不还乡。

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所以在激动之余,才有了这首改编诗作。

从此,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就与毛泽东主席一生的不懈奋斗连在了一起。

这首《七绝·呈父亲》改编诗,就是主席开始踏入革命征程的最好见证。

伟人志向冲云天,少年即显志高远。

别离父母闯世界,不恋乡情出韶山。

遨游湘江中流水,求学长沙万卷缆。

投身革命信马列,赴沪创党南湖船。

历经血风与醒雨,革命意志似钢坚。

九死一生扶安危,六位亲人热血献。

扭转乾坤换日月,振兴中华开新元。

公者千古万民念,留下光辉照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29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