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疆界。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公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
”【又】<动>划定疆界。
《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
”<动>巡行;巡视。
《左传•隐公五年》:“公曰:‘吾将略地焉’。
”<动>通“掠”。
掠夺;夺取。
《荆轲刺秦王》:“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名>谋略;计谋;策略。
《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动>忽略;不重视。
《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副>大略;大概;大致。
《赤壁之战》:“今 *** 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副>略微;稍微。
《芋老人传》:“老人略知书。
”<副>几乎;差不多。
《柳敬亭传》:“敬亭丧失其资略尽。
”<副>丝毫;一点儿。
与否定连用,表示丝毫没有。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形>简略;简要。
《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
“略”为“各”的变体字,本义有“进犯”的意思。
略字从各字脱离出来,以“进犯”的字义独立,古人称武力掠财为“侵”,称武力占地为“略”。
《左传·昭七年》:天子经略土地。
《战国策·燕策》:进兵北略地。
这个字义到今天依然存在,如“攻城略地”。
在造字的过程中,加上“田”,即是代表疆土的意思,因此古汉语中,略也有“边疆”、“界限”之意。
《小尔雅》:略,界也。
古人以田界为经济制度之本。
田属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正因如此,以“界限”而言,略字不能单独使用。
只有其违背田界制度的做法才叫“略”,所以这个释义逐渐消失,最终与“侵略”的字义相合。
此外,略字有筹谋策划的意思,如“战略”。
这也是从以上字义衍生出来的。
想要对别的领主的土地出手,策划着去占领,也称“略”。
但是,策划不是施行,只是大致上有了这样的梗概,因此,“略”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简单概括”。
这几个字义,是呈同一条时间线演化的。
全部出现于春秋以前。
后世只将“略”衍生出一个字义,就是“删除”,如“省略”。
这里的“略”字,也是沿承了“梗概”的意思,只需精简后的梗概,不需过多细节,亦称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