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肯定的说,这个问题是一个与中华民族文化文明不可分、与华夏传统历史不可分、与人类文明发展不可分的庞大议题。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纵向深入论述。
中华诗词文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历朝历代不仅统治阶级推崇他,而且黎民百姓也敬仰与喜爱欢迎他。
因此,古诗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起到了砥柱脊梁的作用,尤如西方文明推崇的《圣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尤其是古诗词,是历史长河中耀眼的魁宝,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里灿烂夺目、魅力无穷、势不可挡。
他以独有的魅力征服了统治者和权贵,征服了黎民百姓和世界,为历史的航船定向导航。
短小的篇幅、精炼的词语、绝妙的文字,盖世超群胜过万语千言!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而又闻名天下的杰出诗人,他(她)们人格人品出众作品光辉耀眼,以自身特有的魅力逐步沉淀成为华夏文化的精髓。
其中历史公认和最著名的就有十位,他们是:(1) 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楚人。
主要诗作《离骚》、《九歌》、《九章》。
(2) 曹植: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曹 *** 第三子,封陈王,谥思,现存诗约80首,其中“七步诗”广有影响。
(3) 陶渊明:东晋在诗人,名潜,字元亮。
所作诗文多描写农村景色,以《归田园居》、《桃花源诗》为代表作。
(4) 王维:唐朝山水田园诗人,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 李白: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功居士,存诗990余首,有《李太白文集》。
(6)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后人称杜工部,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有《杜少陵集》。
(7) 白居易:唐朝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
(8) 李商隐:唐末诗人,字义山,以七言律诗见长,有《李义山诗集》。
(9)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清新雄放,诗文有《东坡七集》。
(10)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存诗9000多首,诗风激昂豪放,有《剑南诗稿》等。
这些著名伟大诗人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以下通过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以进尔说明今天的主题。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诗词凝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 精神,林语堂曾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他是一个以诗歌...古诗以其独有的抒情艺术表现手法营造了传统文化中的诗性的意境,传达出古代士人重心灵体验和含而不露的审美意趣诗章之美。
屈原是伟大的诗词先驱者,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定下了意象相生、情理相和的调子。
比如我们熟知的“香草美人”,喻指美政嘉德。
单方面吟咏芳草或陈说道德,不免流于空洞;唯有将物性与人情相似之处加以沟通,用诗性语言适当表达,才能引发长久不衰的心灵共鸣。
《诗经》,变成了他的一面自省镜子,也是他说服众人的工具。
以上事件,都在借《诗经》之句,表今人之志,即所谓“赋《诗》言志”。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言志”的说法更为普遍,诗不再特指《诗经》,历代诗人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和愿望。
诗章之美:走心的句子最动人屈原是先驱者,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定下了意象相生、情理相和的调子。
比如我们熟知的“香草美人”,喻指美政嘉德。
自屈原起,真正的诗人将诗格与人格浑融一体,从此,读诗,也是读人;时代有异,人心却可以共鸣。
我们从诗句中了解诗人对一时一事的观感,也可领悟诗人经半世浮沉后的哲思。
诗的片断潜入国人的集体记忆,如同“文化密码”,编织成内心深处共有的梦。
现实机关触发,则密码自动d出,说者听者,会心一笑。
伟大的诗歌时代:唐代中国古代诗歌,有《诗经》的现世担当为骨,屈骚的灵思飞动为翼,一路吸纳各种思想的精华,艺术形式上日臻成熟,终于,行至唐代。
“唐诗”在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地位毋庸多言。
唐朝的诗,也成就了诗的唐朝。
唐诗之美在于大:大手笔,大气象,大胸怀。
唐代代表性诗人李白是集大成者。
与山川相比,人何其渺小,然而他敢以俯瞰或远视的角度,来一个全景展示,“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与宇宙相较,人恍若微尘,然而他满不在乎,银河日月统统可以揽作友邻,“日出东方隅,似从地底来”。
至于权贵显宦大人先生,则更放不到他眼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为后世留下的是浊世高蹈的无拘灵魂,每当前景未知、山水阻隔,何妨一拍大腿,从他那里借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管去做。
杜甫是仁之大者。
挚友李白振翅冲天,直达诗艺顶峰;他明明也天赋过人,偏要高挽裤腿,于砂石藤蔓间艰难登攀。
他的大,能够大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然而他的大,更体现在无数的小:邻居老妇打不到枣子要饿肚子,他 *** 心;房上茅草被风卷跑了,他 *** 心;恶竹长得快过小松树了,他 *** 心……自己愁苦多病,不忘关怀他人乃至全天下,所以,他被称作“圣”——既指人格也指诗格。
外向与内敛,浪漫与现实,踌躇与坚定…… 人生的永恒话题,被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人们反复咏唱。
他们把情怀感悟哲思胸襟凝结在新鲜感性的形象中,用凝练优美的字句来表现,后人念来,极易上口入心,频频征引并赋以新意;无意说教,落地自生花。
与唐人相比,宋人的气质发生了变化;就如鲜衣怒马的青年时代过去,人到中年,要坐下来想些事情。
从大环境看,宋代经济文化发达,但内忧外患的阴云,始终挥之不去。
有识之士对此忧心不已,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栋梁自居,发表政见,激烈争辩。
加之,宋代理学的勃兴,使得诗人们自觉地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读史观事品物,总希望找到“道理透彻处”。
唐诗重性情、宋诗重理趣的整体形象,就这样建立了。
诗中哲思:诗歌不只是风花雪月与唐人相比,宋人的气质发生了变化;就如鲜衣怒马的青年时代过去,人到中年,要坐下来想些事情。
从大环境看,宋代经济文化发达,但内忧外患的阴云,始终挥之不去。
有识之士对此忧心不已,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栋梁自居,发表政见,激烈争辩。
加之,宋代理学的勃兴,使得诗人们自觉地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读史观事品物,总希望找到“道理透彻处”。
唐诗重性情、宋诗重理趣的整体形象,就这样建立了。
有不少学者批评宋诗的哲理化倾向,觉得它违背了“一唱三叹”的诗歌要旨,其实,宋诗的哲理化,既与时代脉搏吻合,也适应诗歌自身出新求变的需要,更有大量成功作品,今人仍在各种场合提起。
讲学习时,朱熹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讲实践时,陆游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讲坚持时,张孝祥告诉我们: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读诗也是读人经典古诗,从江湖登上庙堂,又从神坛返归人间。
从质朴趋于华美,又从瑰丽走向洗练……形式与内容的变革,带来观感与体会的刷新。
不变的,则是对每一颗求真向善寻美心灵的恒久滋养。
为什么几百年甚至千年前的古诗,时至今日仍然散发魅力,让人常读常新?因为,它承载的东西,从来不止吟风弄月伤春悲秋这么简单。
诗有什么用?《论语》中讲了著名的“过庭训”故事,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
”不好好学诗,连话都说不好。
自屈原起,真正的诗人将诗格与人格浑融一体,从此,读诗,也是读人;时代有异,人心却可以共鸣。
我们从诗句中了解诗人对一时一事的观感,也可领悟诗人经半世浮沉后的哲思。
诗的片断潜入国人的集体记忆,如同“文化密码”,编织成内心深处共有的梦。
现实机关触发,则密码自动d出,说者听者,会心一笑。
”……相关资料和论述还有很多,话题大受篇幅限制,在此只能引证以上这些相关资料加以简要说明论证。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诗词凝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 精神,铸就了华夏历史发展的民族灵魂。
古诗以其独有的抒情艺术表现手法营造了传统文化中的诗性的意境,传达出古代士人重心灵体验和含而不露的审美意趣。
因此,虽然历史朝代不断替代变更,但古诗词的精人卓绝魅力不仅不减,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巨增,让世人常看常新,陶心醉神!
谢谢邀请。
古诗作为当时宣泄心情的一种方式流传至今,确实有它自己的一份魅力。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流行,都和当时的社会息息相关和作者深处的娱乐环境有关。
仅仅是自身的优秀,是无法做到全民普及的。
其实诗歌这种体裁并不是在唐代以后出现的,早在有“诗经”存在的时候,诗就已经是为众人所接受的东西了。
但是“诗经”里的诗实际上更接近民歌。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诗其实是一种老百姓的娱乐。
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文化开始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属。
汉代乐府诗就是其中的典型。
但是想要写乐府诗,必须要求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这在无形中就让诗歌脱离了普通大众,变成了士人才能赏玩的娱乐。
虽说当时写诗的基本都是文化人,但是写诗这项活动真的不是很流行。
甚至有人认为这种简单短小的格律诗,不配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
认为诗这种体裁的形式过于粗鄙。
他们这么像是有原因的。
因为诗是带着韵律的文章,所以有名的诗少不了被升斗小民在街头巷尾传唱。
唐代文人的身上,还带着一点魏晋名士的遗风。
简单来说就是喜欢和别人不一样。
越是被很多人传唱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就越是庸俗。
所以诗在唐朝的前期还是一种相对小众的文学体裁。
创作者写诗也就是为了自娱自乐。
我认为对于古诗的流行出了最大力气的,应该是唐代的科举制度。
但是让古诗真正保持了活力的,是底层人民对于古诗的认可。
一个文学体裁的流行,必然是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且从唐代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文学已经开始往世俗的方向发展。
越世俗就越有生命力。
感谢支持,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