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倒拔垂杨柳

谁倒拔垂杨柳,第1张

谁倒拔垂杨柳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可以把大相国寺那棵垂杨柳拔起来?

很高兴参与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以演义来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中都不乏大力士的上演,尤其是《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拨垂杨柳的故事更显精彩。

那么《三国演义》中比力气,谁也能拨起这棵垂杨柳呢?我认为曹 *** 手下这两个人可能办得到。

一,典伟,手执两支铁戟各重八十斤比鲁智深铁禅杖六十二斤重的多。

典韦初到曹营即得到曹 *** 赏识,时洽逢大风把营中大旗刮的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典韦喝退众军,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

曹 *** 被张绣诈降偷袭,典韦双戟被偷走,典韦执步卒腰刀奋力死战,身中被刺数十q,刀己砍缺不能再用,则双手提着两个死军士迎敌,又击死者八九人。

不料后背又中一q,大叫数声而亡。

二,谯县人许褚也是曹 *** 手下名将。

许褚家乡遭遇匪患,一天强盗又来抢掠,因为各家无粮便与匪徒商量以耕牛相换,当米送到匪徒赶牛往回走时,许褚两手各拉牛尾,倒行百余步,匪徒吓得弃牛而去。

这两个人都具有非常人的力气,纵观《三国演义》人物各异,能有如此气力者非典韦,许褚莫属,把他们二位放到《水浒传》中去倒拨那棵垂杨柳是完全可能的。

《三国演义》中,是没有人能够拔起大相国寺中的那颗垂杨柳的。

即便是“虎痴”许褚能够拉着牛尾倒退几步,也绝不可能拔起这颗垂杨柳。

其他如《水浒传》中所说的“关王”,也不过能够抡起八十一斤的大刀而已。

那么,是不是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没有鲁智深那般神力,便拔不起大相国寺中的那颗垂杨柳了吗?不完全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倒拔垂杨柳”说的是鲁智深所要修炼的正果

因而,除了鲁智深而外,别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就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所有小说中的人物,都拔不起这颗垂杨柳。

那么,鲁智深为什么可以拔起这颗垂杨柳,难道他是古今中外第一神人?鲁智深为何要倒拔“杨柳”如果耐心细读,《水浒传》中可谓字字藏玄机,比如,“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中的“杨柳”,也是一处大玄机。

恐怕古往今来的读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精彩的故事中,被鲁智深的神力镇住了,便没注意到他所拔掉的是“垂杨柳”。

或者,有读者说,施耐庵纯粹是为了回目对仗,所以,把大相国寺的这颗被拔掉的树写成了“垂杨柳”,以便对仗“白虎堂”。

因为,杨树、柳树原本就是两种树,同属于杨柳科。

鲁智深分明只拔掉了一棵树,或者是“杨树”,或者是“柳树”,写成“杨柳”,而且是“垂杨柳”,难道是拔掉了两棵树?当然,“杨柳”往往也被合起来说,其实是说的柳树中的一种,即垂柳。

我请教过农艺师,网上个别关于“杨柳树”的解释并不准确,杨树就是杨树,柳树就是柳树,“杨柳”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的叫法。

读书解书,就必须得依照原著的文本语境,以及原著的故事设定,来解读原著的词语及细节。

在《水浒传》的故事中,却是一定要分开说的。

为什么?因为,此后,林冲到了。

林冲到了,又与“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有什么关系呢?鲁智深“遇林而起”这是智真长老赠送给鲁智深四句偈子的第一句,是花和尚实现“汝等皆不及他”正果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那么,鲁智深“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又是什么呢?智真长老通过入定,“真魂出窍”,得知鲁达上应天星,便断定此人日后正果非凡。

也就是说,鲁达是道家的“天孤星”要成就道家正果,入了佛门,还有佛家正果。

五台山所有的和尚,除了智真长老外,佛门正果都不及花和尚。

所以,鲁智深既是道家的“得道成仙”之人,又是佛门的一代高僧。

之于佛门来讲,鲁智深肯定要与智真、智清两个师兄一样,做到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

书中的“赵员外”隐喻的就是北宋皇帝,五台山在《水浒传》中与东京大相国寺一样,都被写成了皇家寺院。

因而,鲁智深被智真长老送到大相国寺,便预示着花和尚将是这里的住持方丈。

要实现这样的佛门正果,鲁智深就得按照“遇林而起,遇山而富。

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条线路,一步步走到终极。

然后,上应天星,得成道家非凡正果。

这四句偈子中所讲的“林”、“山”、“州”、“江”,是鲁智深一路前行,步步接近正果中所有的经历,不单只哪个“林”,哪座山,哪个州或者哪条江。

因而,“倒拔垂杨柳”其实也是一个“林”字。

如此,《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谁有这样的正果?没有这样的正果,谁又能拔起这颗“垂杨柳”呢?“遇林而起”预示了什么样的正果在倒拔垂杨柳之前,鲁智深还遇到过两个“林”,即桃花村与桃花山,还有赤松林。

这两段故事,说的都是鲁智深“遇林而起”。

具体是怎么回事,我在其他文章中做过解读,此处说与“垂杨柳”有关的重点,这两次“遇林而起”略去不讲。

“倒拔垂杨柳”,对应了“误入白虎堂”,所以,这颗垂杨柳被拔掉后,林冲来到了大相国寺。

此后,便又是一连串的“遇林而起”:大闹野猪林、打断一颗松树,二龙山下的林子里大战青面兽杨志。

遇到杨志,鲁智深可谓遇到了自己的“真身”。

历史真实中,是“招安巨寇杨志”有过在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选锋首,鲁达则是《水浒传》中虚构的人物,意在引出一段真历史,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大战金国王子,成为抗金保境英雄的大伏笔。

这便是鲁智深的道家正果。

鲁智深遇到了杨志,便夺下二龙山。

《水浒传》中所有的“龙”都是真龙,“二龙山”其实对应了九天玄女庙中隐喻靖康之难的“二龙相戏”、“二龙戏水”。

所以,二龙山上的“宝珠寺”就是一座皇家寺院。

从东京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中,鲁智深一定要回到这里,宝珠寺不过只是见习了一次佛家正果而已。

鲁智深为何还将回到大相国寺呢?因为,林冲曾经预言自己“京国显英雄”。

多处伏笔暗示组合起来,鲁智深将在东京大相国寺再度“遇林而起”,与林冲携手参与东京保卫战,抗击金兵。

这就是“倒拔垂杨柳”的深远寓意,《三国演义》中没有这样的人,也没有这样的事。

因而,谁也拔不起这颗“垂杨柳”。

结语:几句重要的题外话《水浒传》中不仅暗藏着北宋王朝的故事,还隐喻了大明王朝的秘史。

“遇林而起”,实际上讲的是朱棣这一辈人,这代人都是“木”字辈。

题主把这两部书类比,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为,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大量仿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书名后来被改成的《三国演义》。

所以,鲁智深的神力必定是要超越其“前辈”的。

书中曾经借用鲁智深的一句话,说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谁也做不到倒拔垂杨柳。

这句话是花和尚打造禅杖,回怼“待诏”时说的: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

关王只是个人,鲁智深则是“天孤星”,谁更厉害,不言而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32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