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3月2日(农历),王羲之和当代的众多名人齐聚一堂,设下了曲水之宴(曲水宴),喝酒、吟诗、赏花,喝的稍微有点醉的王羲之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其中说到了“流觞(shang,古代酒杯)曲水”:(兰亭序局部图)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曲水流觞,是一种风俗活动,一般在上巳节(现在合并成清明节)期间举行,后世不一定在这个时间举行。
祭祀完毕后,大家坐在溪水的两旁,在上游放置盛酒的杯子,顺流而下,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依此来祛除灾祸,后来也增加了其他活动,诸如命题作诗也是有的,谁拿了题目是要作诗作赋的。
后世将溪水人工化,规范化,并不一定要坐到溪水边了,这样的活动称为“曲水流觞”。
(古代曲水流觞绘画)这种活动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就有了,晋武帝司马炎不清楚曲水流觞活动,大臣讲了这样的话: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
西周初年,周公经营东都洛邑,建成后举办曲水流觞活动,用羽毛承载着酒杯,随波逐流。
到了秦朝时期,这项活动成了宫廷赐宴的一种,称为“曲水宴”。
在这项活动期间,文人墨客作诗写赋,赏花,成为一时间的盛事。
(人工设计的曲水流觞场景图)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北宋文人欧阳修也曾经举办过曲水流觞活动,欧阳修也喝的有些醉了并写下了名篇《醉翁亭记》。
什么国家也有曲水流觞活动?比较典型的学习汉文化传统的是日本,像“曲水流觞”的活动他们也举办,而且保持的比较原汁原味。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在公元458年的三月三日在鹿儿岛仙岩园举办过曲水宴,和曲水流觞活动差不多,和王羲之举办的曲水流觞活动相差了105年。
现在日本很多地方保持有曲水宴这样的传统活动,饮酒作诗,成为了一个旅游的招牌,形式上学习的中国,内容上多是日本的和服、和歌、饮酒等表演活动。
(日本曲水宴表演活动)朝鲜(包括朝鲜和韩国)古代的文人也学习汉文化,像曲水流觞这样的文人聚会形式也很早有学习了,下面是韩国的“曲水流觞”的建筑设计。
受中国汉文化影响的较深的国家一般都学习曲水流觞活动,是文人们附庸风雅的乐事。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文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经常举行的一个“户外游戏”。
“曲水流觞”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初,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农历三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古人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祓禊仪式”,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
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
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
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
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
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
魏晋以后,才将上巳节正式改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
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自汉代开始,祓禊仪式又增加了在户外进行酒宴聚会的“娱乐庆祝”内容,这个内容就是“曲水流觞”。
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弯曲的溪水或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此杯饮酒,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 这个仪式活动有两个内涵,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但在魏晋之后,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曲水流觞”,并增加饮酒赋诗内容的大型户外活动之后,“曲水流觞”就成了文人和贵族的“高雅活动”。
永和九年春,会稽内史王羲之召集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朝廷军政高官和门阀贵族,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
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
据说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每人罚酒三觥。
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收集起来,做成诗集,是为《兰亭集》,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挥毫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
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
至此,“曲水流觞”成了文人们的雅事,在中国的文人阶层流传。
成为文人们的“儒风雅俗”。
这种“儒风雅俗”肯定是“中国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