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学

末学,第1张

末学 庄子:“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这句话是赞成末学,还是否定末学?你怎么理解?

当然是赞成末学。

道家思想从本到末排序是德道理法方技。

其自行修道过程是需要先对德道理法方技先进行全面了解,再找到合乎道理的方法技术慢慢一步一步进入的。

这条路是每个有成就修道人都必须认真践行的。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这话的意思是:刚入道在较低层次,没有关系,古代的道德圣人们都是从这个较低层次慢慢进入较高层次,只是她们开始的过程比你早而已。

注:古代道家文献中的【非】、【不】、【无】都是积极肯定的字,和现代意义有很大区别。

老庄的学说是“无为”认为一切都有“天道”,人只有顺应就好了。

本段文字见于《庄子·外篇·天道》,在这段文字之前还列举了什么是“末”:“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

”接着提出他的观点:“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意思是,追求末节的情况,古人中已经存在,但并不是用它来作为根本。

什么是根本呢?国君为主而臣下从属,父亲为主而子女从属,兄长为主而弟弟从属,年长为主而年少从属,男子为主而妇女从属,丈夫为主而妻子从属。

尊卑、先后,这都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所以古代圣人取而效法之。

上天尊贵,大地卑下,这是神明的位次;春夏在先,秋冬在后,这是四季的序列。

万物变化而生,萌生之初便存在差异而各有各的形状;盛与衰的次第,这是事物变化的流别。

天与地是最为神圣而又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后的序列,何况是社会的治理呢!但这个观点不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吗?回到题主的问题,首先庄子是不赞成“末学”的,不能“舍本逐末”。

其次,庄子把儒家的纲常作为“本”似乎与自己的“天道(自然)”又有些矛盾。

这就是我的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365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