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古人对请客吃饭是相当讲宄的,除了准备美味佳肴外,还要礼数周全,力求宾客尽欢。
一是体现尊卑有序。
把客人按长幼尊卑的顺序安排入座。
坐西朝东,或正面对门为尊位。
餐桌上先上酒,后上菜。
上菜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辛辣食物在宴席进行到大半时才上桌,可以起到开胃提神的作用。
如请名家名人、大文人吃饭,需要提前约请,更要投其所好。
但皇帝请下属吃饭则是"赐食",受赐者必须恭敬,跪趴着进食,肯定吃得不舒服,但出于皇帝真情,也是非常难得的。
二是待客宴饮。
桌上酒肴摆好后,主人要引导和陪伴客人用餐,主先宾后说一些欢迎、激励、祝福的话语。
凡是熟食制品,主人先尝,以确认食物的口感和安全。
如果客人出于礼貌,往往克制饮食,主人就要礼让劝食。
三是宴饮中主人不能先吃完离席,撇下客人不管,而要等客人食毕,才能停止进食,要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四是对客人要迎送。
对客人一般都要到门口去迎接。
如果主人与客人的地位相同的话,要到门外去迎接;如主人身份尊于客人的话,可在门內迎接。
进门时要体现尊卑有别,则尊者先。
送客时主人要送于门外,要拜别两次,客人不需要答拜,离开就行了。
客人离开前行时,不应回头。
总之,古人请客吃饭是一门学问,内涵丰富,难以简言之。
古代请客分好多种,宫廷御宴,君臣对饮,葡萄美酒夜光杯,美女婀娜,翩翩起舞,《鸿门宴》一文有所描述;乡绅员外、大户人家请客,一般是贺寿、婚宴等,客人奉礼登门,有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鱼大肉少不了;市井小民请客,一般是清酒小菜野味或猪肉等家常菜,《范进中举》一文中有所表达,“自从进了你家的们,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颇有生活气息;文人墨客、同窗友人一般好酒,菜肴不重要,但必须有酒,饮酒赋诗的画面,课文中不鲜见。
此问题不好考证,请客本来就是生活,只能从文学作品中推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