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宋词的朋友,相信除了会为东坡词的豪放之气顶礼,也定会为柳永词的婉约细腻所折服。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作者,柳永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至于“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一篇《八声甘州》更被东坡巨眼识得,高度褒赞其“不减唐人高处”。
不曾轻易许人的东坡何以对此词青眼有加?我们一起来探讨赏析,寻求答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人称白衣卿相的柳永,出身于士族家庭。
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有幸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 他早年便抱有强烈的报国理政之心。
但无奈仕途坎坷,屡试不第。
心情郁闷之极,便常常出入于歌楼妓馆、寄情于山水之间。
因常年四处漂泊,饱受羁旅之艰,其词除了写尽市井繁华、歌妓情愁,他更特别擅长表达羁旅行役之苦。
而作为羁旅之作的典范,《八声甘州》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看释义:雾雨潇潇,洒满江天。
暮色欲合中清秋如洗;凄凄霜风里天气寒凉。
云消雨霁,凭江瞭望,关河凄清寥落,残阳斜照高楼。
凡过眼处,千红凋零,万绿渐消,众物华彩尽收。
惟有一江秋水,无言汩汩东流。
实在不忍登高远眺,凡凝望、但只见故乡渺远,那放逐的归思如何能收?感叹一年行踪,缘何苦苦异乡长留?料想佳人必定正妆楼眺望,切切期盼中,多少回错把天边行船,误作了情郎的归舟?她何曾想到,此时的我也正斜倚危栏,那深重的思念,早已凝结成愁!词的上片重在绘景。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一切关于景物的描绘都是为了渲染某种情感。
上片诸景渐次呈现中,一个“对”字打头,暮雨,霜风,关河,残照……聊聊几处萧条景物的铺陈,便把肃杀的清秋意境写了个侧底。
“清”、“凄”、“冷”三个形容词的连用,又成功托出词人此时悲戚凝重的心情。
此情此景也牢牢摄住了人心,不仅让思归游子瞬间被满目的悲秋之气袭了个满怀,读者的心境也深深受到感染。
此种铺排,实在堪称“以哀景,述哀情”的典范之笔。
上片情景备至,下片便自然要转入抒怀。
起笔重述思乡的隐忍和流落他乡的凄凉。
词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把自己漂泊异乡,急切思归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推己及人,把家乡苦盼情郎的思妇之情也写得曲婉备至。
如此,下片短短数句的包容量即刻蔚为可观,词作艺术表现的张驰有致,情感起伏的跌宕回环,不禁让读者读罢大呼过瘾。
而这种上下片情景交融,严谨细密的章法结构,更助力了这首词,最终成为词史中的一座丰碑。
(本文为风西夜昨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者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及作品出处,凡有违者必予深究)
宋代词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山临远,望故乡缥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约984一约1053),原名三变,出身官宦世家。
约十八岁许即离家,原本打算进京考取功名,寄寓苏杭时,流连歌坊酒肆,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竟忘了进京赶考初衷。
这段时间作了《望海潮*东南形胜》,一时名声大噪。
后来柳永进京赶考,屡试不第,传说有一次差点就中了,当时的仁宗皇帝想有一番作为,不喜艳词,当看到柳词“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时,冷冷地说:“既然想要浅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且去填词去吧”,遂将柳永名字划掉。
传说柳永也不恼,自号“奉旨填词柳三变”,混迹于风月场中。
这首词柳永作于暮年进士的头一年。
这年深秋,柳永来到渭南,欲前往成都,望着满眼萧瑟,想着这么多年飘零流落,虽说“奉旨填词”,但心底那个功名梦始终不曾褪去,无时不在啃噬着其佯装欢乐的心。
上片以白描手法,集中写景,“对”、“渐”层层递进,凄紧、冷落、残照,无不表现了其内心的落寞,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只有那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啊,诉说着我的心思。
下片集中抒情。
“不忍”二字,打开了柳永感情闸门,故乡缥缈,思乡更切;“望”过了,“叹”声又来,这么多年我做了些什么,年年漂泊为了什么?是想“佳人”吗?可我眼睁睁的错过多次了,谁知道我又在愁什么呢?余窃以为,柳永想佳人是假,盼功名是真,那时的文人士大夫,很难摆脱功名诱惑,也可理解为家国天下永在心中,要想报国,必求功名,大好年华都付于低吟浅唱,一事无成,实难瞑目,科举进士,才是正途。
第二年,仁宗亲政,即放恩科,柳永赴考,终中进士,开始了其官宦生涯。
事实证明,柳永不仅是一伟大词人,也是一任好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