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

立论,第1张

立论 解读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究竟是什么?

中医~中国传统医术,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我国医疗领域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主要包括精、气、神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理论内容。

《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以致于现在的中医院校的教与学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古典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物质就是“气”以及气(阴气和阳气)的运动构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当中,一旦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就会呈现病理状态。

而中医治疗就是以“恒动观”和“整体观”的思想去修复动态平衡,在诊治修复中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遍一律。

阴为“体”,阴为有形之体;阳为“用”,阳为无形之用。

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感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属性,使其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通过中药调理、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来保持身体健康。

捻熟藏象学说~“藏”是指人体的五脏六腑;“象”是指形象:五脏六腑的解剖形态、征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应象:五脏六腑相应于四时的阴阳之象。

通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五脏(肝、心、脾、肺、肾)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功能是腐熟水穀、分清泌浊、转化糟粕。

脑、髓、骨、脉、女子胞乃人体根基。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中医理论认为的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继发病因和其他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病因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以上就是我国中医理论的主要依据,运用这些中医理论来丰富~望、闻、问、切的诊治手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优化理论依据,甄别大自然中的各种药材及其理疗特性,对症下药,做到标本兼治。

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可以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较清晰的看见:【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知道者是有德的人,简称德。

而德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所以:道家思想是中医理论立论的基础。

这也是古代著名中医师绝大部分是道家思想实践者的重要原因。

而由于道具有真理性和普遍性,也就有了【师,传道,授业,解惑。

】的言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43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