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是个成语故事。
出自《论语.子路篇》。
子路问师傅孔子:“如果您去卫国执政,第一件事做什么呢?”孔子想都没想坚定地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原文:必也正名乎)”子路非常迷惑,孔子解释说:“名分不正,说话就不合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好;事情办不好,则国家的礼乐这类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则刑法政令不得当;刑法政令不得当,则人民百姓不知道如何是好(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其实“名正言顺”是两个概念:“言顺”的前提是“名正”。
“名正”就是孔子说的“正名”。
从孔子对子路的一番言论中,孔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思考:他认为国家,社会如果想要良好运转,其根本是人民是否过得安定幸福。
而人民安定幸福的基础是要有得当的刑罚给人民参考,知道什么行为是底线不能做,什么行为又能得到奖赏。
而刑罚得当的前提是礼乐一定要兴盛。
因为礼乐是国家一系列制度的代表,他是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把宗亲关系和社会等级都划分明晰。
这是刑罚制定的基础和前提。
而兴礼乐是孔子的一辈子的最大理想,也是唯一理想。
所以要把这件事办好前提,是作为执政官员,一定要说话合理。
即“言顺”,而“言顺”的前提就是“正名”了!所以孔子说“名正言顺”。
但是如何“正名”呢? “正名”就是“名实相符”:事物的名字要和他名字的本质含义相吻合。
即孔子对请齐景公说的治国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道家讲“无为”,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孔子认为每个社会上的人不可能“无为”,因为在社会关系上,每个“名”都有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在家庭关系中,就应该“父慈子孝”;在政府关系中,就应该“君威臣恭”。
只有做到“君行君之道,臣行臣之道”,才能够“正名”。
这样一切才能顺理成章说得通。
所以孔子对子路说治国第一件事要“名正言顺”!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
欢迎朋友们关注和交流
“名正言顺”这个成语来自《论语》,来自孔子。
《子路》第三章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路的一番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④?子之迂也,奚其正⑤!”子曰:“野哉⑥,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⑧,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⑨,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⑩。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⑪。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⑫!” 这番对话通释通释如下:子路(问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真让我做,就是正名分啊!”子路说:“有这样的吗?您太迂腐了,有什么名分可正的!”孔子说:“真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规范,礼乐制度不规范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该怎么做。
所以君子有了名分一定能说出适合名分的话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能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没有随随便便的啊!” 详细注释:①卫君待子而为政: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
卫君,这里指的是卫出公。
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
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
在蒯辄任卫君时孔子曾和弟子们来卫国,蒯辄与孔子有过交谈,所以子路有这样的问话。
后来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
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要正名,大概就涉及正国君名分的问题。
父子争夺君位的事是孔子不愿见到的,当然更不愿裹进去,当估计到卫国将要发生内乱,他便离开了卫国。
“卫君待子而为政”只是一种假设。
待,虚位以待。
为政,治理国家。
②子将奚先:您打算先做什么。
子,您。
将,将要,打算。
奚,何,什么。
先,先做。
③必也,正名乎:真让我做,就是使名分确定下来啊。
必也,一定这样做,真让我做。
正名,使名分正。
④有是哉:有这样的吗。
是,这样。
⑤子之迂也,奚其正:您太迂腐了,怎么来正名分。
迂,迂腐。
奚其正,怎么来正名分,有什么名分可正的。
其,用于议论中,表达反问语气。
⑥野哉:真粗野啊。
野,粗野。
⑦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
其,自己。
盖,大概,应该。
阙如,本来是“有空隙、有漏洞的样子”,这里引申为“有疑惑的样子”。
阙,同“缺”。
⑧礼乐不兴:礼乐制度不规范,礼乐制度没形成。
⑨刑罚不中:刑罚不得当。
中,音zhòng,适中,适度,得当。
⑩民无所错手足:本义为“百姓不知道该怎样放自己的手脚”,引申为“百姓不知该怎么做”。
错,同“措”。
⑪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所以君子有了名分一定能说出适合名分的话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能做。
名,为……正名,给……名分。
之,代词,指代所名所言之事。
必可言也,一定能说出适合的话。
⑫无所苟而已矣:没有随随便便的啊。
无所苟,没有苟且的。
苟,马虎,随意。
而已矣,助词连用,增强语气,在这里相当于“的啊”。
解读与点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这是一系列关系推理的过程,孔子的思维非常敏锐,大概这也是孔子经常思考的问题。
没有名分,即使是正确的主张,说出来也底气不足,也可能根本没有人听,使正确的主张不能推行,而这些正确的主张正是合乎礼乐法度、推广礼乐法度的主张,它不能被采纳实行当然礼乐就兴不起来,刑罚就不能适当,老百姓当然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
从子路说“卫君待子而为政”的话来看,蒯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有任用孔子的意图;从孔子回答子路的话来看,孔子也有从政的愿望。
只是不知后来蒯辄为什么没任用孔子,大概他怕孔子劝自己让位吧。
《四书集注》说:“是时出公不父其父而祢(mí,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这里用作动词,继承君位)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
”孔子没出任蒯辄的大夫,也使得孔子能全名节而退。
孔子的正名思想,不单单可用于卫国的正君臣父子名分,还适用于正官吏等名分。
按照孔子的观点,名分不正.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人听;没有人听,事情当然就办不成。
正名确实是必要的,“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不正则言不顺”是经验之谈,含有深刻的辩证思想,今天我们还常常说这句话,它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相辅相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