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偷渡阴平,是指从一个叫阴平的地方以奇兵入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并不是指偷渡到阴平。
都说偷渡阴平难,其实难点就在于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青川摩天岭,它东接米仓山,米仓山东接大巴山,把蜀地裹得严严实实的。
(看到我圈起来的三个大字摩天岭了吗)放大来看就是这样(红线就是摩天岭山脉大致范围):而邓艾选择的突破口,则是位于摩天岭南麓的一座山岭,海拔大约2227米。
这座山岭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走。
当年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的地点就是摩天岭南麓的南侧。
青川摩天岭现在已经被国家规划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部分,我找了张地图,大概知道它的范围和地形(画了红圈的地方就是摩天岭,竖向的那条路是阴平古道的一部分):(图的下方有个很有意思的景点落衣沟,是说当年邓艾翻越山岭途中不小心掉下去的衣服,哈哈)这两张图结合,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了,从落衣沟离开了青川摩天岭的范围,还要再翻越阴平山,跨过岷江,经过马转关,江油关就在眼前了。
邓艾行军的起点,也就是古时的阴平(距今甘肃文县5公里处),其地处摩天岭之北,是三国阴平郡治地所在地,也是现在由陇入蜀的道路。
但在三国时,这里是没有路的,邓艾也说“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称阴平道为“邪径”。
翻越险山后,映入眼帘的江油关其实是个d丸之地,虽为天险,但相比剑阁就差远了。
而突破了江油关,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
我在地图上标了大概的路线,各位可以看看:放大一点阴平古道全长265公里,换算成三国时的计算方式,也即七百里。
从江油关到入主蜀都的故事我就不讲了,下面跟大家说说路途的凶险。
如今在古宕昌境内的阴平古道上,宕昌县官亭乡花石峡口的岷江上,还保存着邓艾父子修筑的“邓邓桥”遗迹。
据《三国志注》载:(邓艾)到宕昌境内顺岷江而下行至邓桥时,但见两山峙立,高耸入云,中间只有一道天然石峡,滔滔岷江从峡谷底湍湍急流,涛声如雷,军不能过。
面对眼前障碍,邓艾父子没有绕道,而是下令在此安营扎寨,让一部分人开凿山崖,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林木,经两万多士兵数日昼夜奋战,修成了至化马的栈道达30多里,使大军顺利南下。
此栈道因邓艾父子所修,便名为“邓邓桥”。
这是跨越岷江时的凶险,至于翻越摩天岭就更是艰险了,山高谷深,稍不留神就会失足跌落万丈深渊。
据《三国志 邓艾传》的记载:“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由于奇袭需要效率,很多地方也无法停下来慢慢修栈道,可是神奇的是,最终邓艾率领抵达绵阳的大军竟然有一万以上(绝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二千人)。
但其实路途中最险的地方也就数摩天岭南侧那一段了,对于习惯长期作战的士兵来说,摩天岭都过来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山呢。
蜀国大意主要还是大意在无人在阴平山的这段路上把守,被邓艾巧妙地绕了过去,不得不说邓艾真的是个军事奇才。
这是现代的阴平古道旅游景点,上山要拐30个弯。
最后再附一张剑门关的图让大家感受一下(图源来自@马伯庸):很可惜的是,攻下蜀国后,老实的邓艾体会不到司马家族对他的杀机,不明白功高盖主带来的危害,最终落下了客死异乡的下场。
公元263年,曹魏晋公司马昭以钟会、邓艾为大将兵分三路大举伐蜀。
结果钟会十万大军被姜维阻拦在剑阁,邓艾的三万军队却偷渡阴平小道得手,最终率先抵达成都城下,后主刘禅抬棺自缚出降,蜀汉灭亡。
魏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晋公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起兵18万,三路大军攻蜀。
当时,因为宦官黄皓得后主宠信,专擅朝政。
姜维进言劝后主杀了黄皓,不纳,姜维为避祸遂屯田沓中。
魏军三路大军兵发成都,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姜维,为此战前做了周密的部署:西路邓艾主攻屯田沓中的姜维,东路钟会主攻成都的主要屏障汉中诸城池,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汉中后路。
三路大军,各个击破,最后会师成都,完成对成都的全面包围。
十八万大军,钟会率主力十余万正面攻打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各率三万余人协同作战。
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甩掉欲切断他后路的诸葛绪,与张翼、董厥等北上救援的蜀将会合,并放弃汉中大部分据点全力回防。
钟会大军抵达剑阁外时,蜀军据险坚守不战,两军主力就此胶着于此,相持不下。
此时,征西将军邓艾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率领手下3万多精兵绕道阴平(今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身先士卒,开山凿路,犹如神兵天降,奇袭江油,深入蜀境,在绵竹大破坚守于此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与长子诸葛尚全部战死,魏军攻占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君臣人心惶惶,最终率领群臣,自缚抬棺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这条千古奇策是曹魏能一战而灭蜀汉的关键,此计的关键之处在于:魏军从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分身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钟会大军即可突破剑阁直入蜀境;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
可见阴平小道的关键,那么阴平小道在现在的哪里,地势有多险要呢?阴平小道起于古阴平郡,即今甘肃陇南文县的鹄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镇),全长265公里。
长度与《三国志》记载完全一致,地名称呼也与该书记载较为吻合,当是历史上著名的阴平小道。
阴平小道有多险,《三国志》有一段读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描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
”这在古代是一个七百里无人烟,连路都找不到的小道。
以至于邓艾偷渡阴平,在粮草不济,将士绝望的情况下,自己身先士卒,以毛毡裹身,从高处推转而下,将士们纷纷效仿,不幸者粉身碎骨,但是大部分的将士都得以幸运的闯过鬼门关,成为曹魏灭蜀的急先锋。
正是因为阴平古道的险,是甘肃进入四川的捷径,历代除了当地农夫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才利用此道。
而阴平小道的险要崎岖,草密危岩,多悬崖绝壁的地理特点,也让很多人望而生畏,邓艾、邓忠父子独辟蹊跷,实际上也是做生死之尝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