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春日

朱熹春日,第1张

朱熹春日 朱熹从没到过泗水,为何还能写出传颂千古的泗水春日诗?

朱熹是南宋程朱理学的创始人,集大成者。

是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一的先贤。

康熙称朱熹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的圣人,朱熹的官方评价始终都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

自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朱熹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其诗作也蕴藏着深厚的哲理。

其《春日》就是一首哲理诗。

春 日南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是一首仄起平收的七言绝句。

该诗如果仅就游春写景的诗的角度看,算不得优秀。

因为,该诗的意象,意境,主题都一般,其诗句也算不上新颖,出彩。

但是,为什么如此出名呢?有两个原因:其一,该诗的作者出名,她出自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朱熹;其二,她是一首哲理诗。

朱熹写这首诗时,长江以北已经落入金人之手。

朱熹也没有到过泗水。

那么,他为何想象自己到泗水寻春?而不是江南?因为,他是借景抒发心中的意象,和期盼。

诗中,他想象自己寻芳,来到孔子讲学的泗水之滨,无边的光景一时新,寓意儒学博大精深,顿时光彩照人。

等闲识得春风面,在心静气闲的状态下,孔孟之道如春风扑面。

他理解了,对于孔孟之道的诠释,如同百花齐放,有各种流派,但万紫千红总是春。

为什么,最后一句,点睛之笔:万紫千红总是春。

因为,朱熹在程朱理学的创始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如著名的”千古一辩”。

程朱理学代表朱熹与心学代表“东南三贤”的吕祖谦,陆九渊和陆九龄兄弟等人在鹅湖山上的鹅湖寺,激烈的辩论了三天。

观摩者有一二百人。

这是中国哲学史和教育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会,也是我国学术史上最早的学术论辩之一。

正是朱熹的矢志不渝,才成就了他在儒学中的地位,也使得他的《春日》诗如偈诗般,迎来了儒教和程朱理学万紫千红的春天。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家,被誉为是孔孟之后成就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但同时,朱熹也是一位诗人,他的一些诗,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下面这首《春日》,初读起来,似乎是朱熹春天郊游写下的作品,记录了游春的感受,但是,奇特的一点是,朱熹诗中所写的泗水之滨,却是他没有去过的地方。

根据朱熹写这首诗的时间推算,此时的泗水之地早已经被金人占领,朱熹也从来没有到过泗水之地,所以诗中只是一种虚拟而已。

朱熹创作此诗的初衷,或许是因为心仪至圣先师孔子,因为当年孔子在那里传道授业,朱熹传承儒家学问,才会托意神游,借圣地来说事理。

所以,表面看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写景诗,实际上却表现了诗人在混乱的社会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是一首寓理于景的哲理诗。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只七个字,但是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主题,说“胜日寻芳泗水滨”,正当春光烂漫的好日子,诗人来到泗水之滨踏春。

一个“寻”字,仿佛打开了探索春景的大门,为诗歌增加了不少趣味和想象空间。

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诗人对此次踏春的直观感受,诗人看到,视线之内的所有景物风光,都是焕然一新的,这自然是春天的主题,春回大地,一草一木都是都是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所以能带给诗人和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自然毫无疑问。

后两句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光景之新,也是诗人此次“寻芳”的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是说春天的特征很明显,因此春貌自然是好辨认的,诗人此处的“识”字,正是承接首句的“寻”字,诗人用拟人化的语言来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春意的美好。

可为什么春天能够被轻易识得呢?特征又是什么?在末句,诗人进行了回答,具体写出了春天的色彩,“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万紫千红的春景,都是由春光点染而来,人们从这万紫千红的春天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这也就顺理成章地承接了第三句。

另外,运用如此鲜艳的色彩,更能衬托诗人的欣喜以及对春天的赞美。

朱熹这首诗,如果将其当作游春之作,自然是十分精彩的,能够带给人勃勃的生机感,但如果说是一首哲理诗,也未尝不可。

儒家至圣先师孔子,曾经在洙、泗之间传道受业,朱熹没有到过泗水,却写泗水寻春,自然可以看作是寻求圣人之道,而无边光景,正是所追求的学问之广阔,万紫千红是孔门学问多姿多彩的比拟,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点染万物的春风,的确是形象而又了无痕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459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