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大运河一直是隋炀帝身上一个比较大的争议点,用“罪在当代利在千秋”来形容似乎是比较合理的。
但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疏通的大运河并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当然京杭大运河确实是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开凿疏通来的,就如同隋朝的大运河也是在过去几个朝代的劳动成果基础上得来的一样。
不过,无论如何,北京并不是大运河的起点。
现在的北京地区在隋炀帝时期就是涿郡,涿郡这一称谓远比不上后来的幽州。
下面四姑娘就来说一说隋炀帝时期的大运河,隋炀帝时期的运河开凿是在旧有水渠的基础上加上自然河流疏通得到的。
杨广在继位的第二年即大业元年开始下令开通通济渠。
自洛阳西苑开始,将谷水和洛水引到黄河,之后还有汴水入泗水,再到达淮河。
实际就是连接了洛阳到淮河畔的泗州,这一段是由皇甫议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百余万民众疏通完成的。
之后就是邗沟(山阳渎)的疏通,当时是征发了淮南十余万的民众来疏通这条水渠,连接了楚州到扬州地区。
疏通的水渠宽度是四十步,水渠旁是御道,栽植柳树。
再往南的一段在大业六年继续疏通,这次疏通的是江南河,连接京口(江苏镇江)到余杭(杭州)地区。
全长800余里,宽度达到了十余丈。
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构成了运河的南段,这段运河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南方的粮食运送到两京地区。
隋炀帝下令疏通的北段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的正月就开始疏通这一水渠,当时征发了河北诸郡五百余万民众,男丁不够了,就妇女顶上。
这一水渠的疏通是最困难的,历时最长,耗资最多。
将沁水向南引入黄河,而往北通到涿郡(北京),于大业五年竣工。
也就是说涿郡是永济渠的终端,而不是所谓的开端。
永济渠的开通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证了东北税收的顺利收缴,最重要的是,永济渠一竣工,隋炀帝在第二年就开始了征讨高句丽的计划,征发了大量的民众来造船、运送粮食,然后广征天下之兵,不论远近,一律到涿郡集合。
隋炀帝更是在大业七年乘着龙舟从洛阳到达涿郡视察。
不过准备充足、耗兵达到百万之众的第一次东征却华丽丽的失败了,更令隋炀帝想不到的是,这还只是他失败的开端而已,之后还有亡国在等着他。
所以,永济渠的主要作用在于军事意义上,即通过永济渠,帝国的粮食和士兵能够最迅速的到达东北地区,为攻打高句丽做准备。
当然这条水渠的政治作用也是很大的,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夸耀帝国的实力,毕竟隋朝结束了之前数百年的分裂期,终于实现了统一,必要的夸耀也是政治的重要部分。
综上,隋炀帝时期疏通的运河主要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由洛阳连到了余杭地区,北段由洛阳连到了涿郡地区。
而涿郡(北京)仅仅是北段的终点,并不是起点。
隋炀帝所开凿的大运河,并不是以当时的幽州城(今北京)作为起点的,很多朋友仅仅看一张隋代大运河河道示意图,都容易误以为隋代大运河是一条以幽州城为运输的北端起点,其实这是相当错误的。
隋炀帝所开凿的隋代大运河,要分两段来看,一段是黄河以南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南河段】,这条【南河段】是为了将东南沿线的财赋粮草转运到隋朝两京(长安、洛阳)而把旧有运河相互接通而形成的,这条【南河段】的运输起点是杭州、终点是长安、洛阳。
黄河以北的隋朝大运河【北河段】是隋炀帝为了征讨东北割据政权高句丽而开凿的军粮转运专用通道,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把搜集到长安、洛阳两京的粮食运往幽州大本营,进而供给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远征军的。
这条【北河段】的运输起点是洛阳、重点是幽州(今北京)。
【隋朝大运河】并不像【元朝大运河】那样还承担着南北交通的任务,【隋运河】其实更多地承担了官粮、军粮的南粮北运任务,幽州城(今北京)只是隋朝大运河的北段终点,并不构成一个起点,所以并不能说杨广开凿大运河是从今北京开始的,只能说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最终一直修到了幽州(今北京)。
【下图为大运河无锡段】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确有帮助的话,一定要点赞支持哦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欢迎动动手指点击回答上方的寒鲲头像,赏个关注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