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精进

日益精进,第1张

日益精进 “为道日损”的含义是什么?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要理解“为道日损”,需要结合前面的半句话,即“为学日益”,完整版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出自《老子》,是道家经典理论之一。

而“为道日损”更多展现的是一种“内化”状态,即不断“减损外在的”,将外在的(知识)完全吸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与道家“无为”思想结合起来的话,在“为道日损”的状态下,可以达到“无为”。

“无为”是“无刻意”或者“无私意”(刻意还是私意就看具体议论的语境了)的状态,而“为道日损”的最终结果,就是将“外在的”转化为“内在的”。

此时,因为一举一动都是由内而外的知行合一,便无“刻意/私意”一说,继而能做到“无为”,从身心发展层面来说,这是一种身心合一而自由的理想状态。

为了更好地表明“为道日损”的内涵,这里限定一个议论范围会比较好一点,下面就以“知识学习”上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来进行议论吧。

1、理解难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在反对“知识性学习”?以前有人将道家老子的这句话,尤其是前半句,用来作为道家老子反对“知识学习”的论据,这是错误的理解,略显浅显。

如果就学习或者说修养上来议论的话,老子的“为道日损”,某种程度上,需要建立在“为学日益”之上,而“为道日损”实则就是“内化于心”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了解“为道日损”的内涵,这里有必要讲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大致含义,我们先联系下上下文,看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在《老子》的48章中记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字面含义是这样的:人求学时,情欲会越来越多,人求道时,情欲会越来越少。

减少之后再减少,就可以趋于无为了。

无过多物欲且不妄为之下,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乍一看,老子在反对“为学”?毕竟情欲是在“为学”后慢慢变多的。

其实这种看法也有其逻辑的合理性。

知识积累之下,眼界开阔,眼界开阔,知道的多了,想要的东西就多了。

比如,当年我们的世界很小,只有这么一个小村庄,我们的梦想可能是成为村庄里面最富有的人;后来,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外面还有大都市,于是,我们向往成为大都市里面富有的人。

这大概可以看成是老子所谓的学习之下渐长的“情欲”。

(例子粗糙,重要的还是意思,能理解就好。

)但是,老子又说了“为道日损”,那么我们就得理一理逻辑。

如果老子是在反对学习,那么不去学习的人,拿什么来“损”?既然“为道日损”,那么就有要“损”的东西存在。

这个“损”从哪里来呢?从“为学”来。

所以,先“为学”,后“为道”,在我看来,才是老子最想表达的东西。

学习知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功利性学习,想通过学习升官发财,另一种是修身养性。

而人的精神境界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在功利性的学习中,因为书中的“金玉良言”,我们渐渐吸收了这些优秀理论,不知不觉间达到了“修身养性”的效果,于是,我们将从功利性学习,上升到了“修身养性”。

这个时候,我们的人生境界,便开始从“为学日益”上升到“为道日损”。

为什么这么说?“为学日益”对应功利性学习,这个时候,学习的知识对于自己来说,是外在的“工具”,人不过是在“利用”知识罢了。

这时,人和知识,属于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没有所谓知行合一说。

而“为学日损”对应的则是更高的境界,即上升到了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阶段,这个时候,学习不是功利新的,而是不自觉间的修身养性。

知识和自己处于合一的状态,没有利用与被利用一说,二者和谐统一。

或者这样说,能够彻底理解吸收“知识”,知识对于自己来说,就不属于外在的东西了。

即“为道日损”就是将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在的素养,最终的理想境界,就达到类似孔子那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自觉状态。

因此,“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绝对不是老子在反对“知识性学习”,而是老子眼中修习的两个阶段,即从功利性学习,过渡到修身养性,继而上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状态。

2、“为道日损”的真正内涵,从修习知识上说,实则是在强调内化阶段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为道日损”之前,有个“为学日益”,这“益”和“损”之间,到底是什么在“此消彼长”?将这个“此消彼长”的存在,看成客观知识也成立,看成个人私欲也成立。

根据上述思路,为学日益阶段,属于功利性求学的阶段,这个时候,有两种东西在积累,一种是客观知识(属于知道,但是不认同的状态),一种就属于利用知识加官进爵的“功利心”了。

而“知识”自古以来,都被人称赞、歌颂,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知识,尤其是古代典籍,里面记录了许多修身养性的人文精华,学习得越深入,就越是要理解他们,就越是需要对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感同身受。

而在这感同身受间,人若不“同化”去理解所学,又何来深入修习一说?走马观花之下,看得再多,也不过是博学的“无知者”罢了。

在深入修习时,潜移默化间,人就会渐渐被所学的圣贤书所“教化”,此时,知识对人来说,便不是外在客观用来牟利的“物”了,而是和自己合二为一,成为自己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自然而然的存在。

而这种状态达到理想境界的话,就是孔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这一阶段,实则就是“为道日损”阶段。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为道日损”的真正内涵,从修习知识上说,实则是在强调内化阶段。

3、总结为了思路更加清晰,下面进行一个简单总结。

我们需要知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并非是老子在反对学习知识,而是在反对功利性学习。

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会发现,“为学”和“为道”,实则对应两种学习阶段,一种是功利性学习,一种是修身养性。

前者“物欲”在增加,后者则是物欲在减少。

但是要达到“为道日损”,首先得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即“为学日益”,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眼界和认知到达一定层面的时候,将会从功利性学习向修身养性过度。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为道日损”其实强调的是一个“内化”过程,内化外在的知识,从功利性学习,过度到修身养性。

或者这么说,与功利性对应的外在知识少一分,个人物欲就少一分,内在素养就高一分,这其实才是老子“为道日损”的意图所指。

当然,以上属个人积累下的体悟,有不同观点也正常,给大家做个参考。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益什么?损什么?为什么非要认为"益"和"损"的是欲望呢?为什么非要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呢?关于学习,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要"把一本书越读越薄",我倒觉得和老子这句话有相似之处。

读一本书,当我们完全消化和理解,并且将其阐述的内容融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的时候,书将不书。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随着知识越学越多,我们懂得的道理也就越来越多,我们的境界也就越来越高远,我们距离悟"道"也就越来越近。

这就是"益"。

没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就没有办法接近"道"。

就好比爬山,知识就是台阶,"道"就是山顶。

当我们抵达山顶,台阶的作用也就成为"无"了。

这就是"损"。

所以"为学"是为了"为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47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