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黄巢与朱元璋,身处不同的朝代,时隔500年之久,但,出自二人之手的三首咏菊诗,被后人称为“史上最霸道咏菊诗”。
先分别看一下两位黄帝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陈透长安,滿城尽带黄金甲”。
朱元璋的《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从以上两首诗就不难看出有相似之处,但文字顺序及内容却不尽相同。
要说朱元璋没什么文化,一生中也作诗36首。
要说黄巢有文化,执政四年就被下属造反所杀。
两个黄帝都是农民起义造反的带头人,朱元璋写诗借鉴一下先帝的诗,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先人的历史文化本来就是“古为今用”的。
我认为朱元璋的《咏菊花》是吸取了黄巢《不第后赋菊》的精华,受其影响借鉴而来,不是照搬、抄袭。
比较欣赏朱元璋的《咏菊花》,更霸气!
答:黄巢,唐末 农民起义领袖, 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公元820年~884年),生于盐商家庭,善骑谢,粗通笔墨,能诗,五岁时就会与人对诗,但是成年后屡试不第。
因为恨考场之黑暗,发狠写下《不第后赋菊诗》以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伟大的抱负。
并且把菊花比作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把百花比作唐朝官僚统治阶级。
誓将推翻腐朽没落的唐朝政权,实现改朝换代。
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中“九月八”是“九月九”重阳之意,黄巢用“八”字是为了押韵。
这个“杀”字是指百花枯萎,当然也暗含杀机。
后二句“香气透长安,表示要造反,要攻打长安,到时满城都是我黄巢的部队——满城尽带黄金甲。
也表明有称王称帝的雄心。
朱元璋,元朝天顺帝元年(1328年~1398年)农历九月十八日,生于安徽凤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1935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今天的南京)。
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统一了全国。
朱元璋称帝前,曾以吴王身份进入一个庙,庙中僧人问:“你是什么人”?朱元璋提笔写道:“杀尽江南百万军,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可以认为,朱元璋的菊花诗是表达了他的英雄气概和真实想法。
朱元璋非常崇拜“黄巢”,是因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换句话说,都是要造反,要争天下的人,所以朱元璋不但崇拜黄巢的造反精神,而且敬仰黄巢的英雄气概。
阅读《不第后赋菊诗》有感才写下了《菊花》诗:“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从诗意来看,朱元璋也是心狠手辣的主,而且与黄巢一样都是要打天下的人,其“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
虽然不存在着抄袭的问题。
但是,朱元璋写此诗,应该在黄巾军当首领时,学习了、借鉴了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诗》是毫无疑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