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变法?

北魏孝文帝变法,也称“孝文汉化”,是指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467--499年),在位二十八年,实际执政九年。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太皇太后冯太后(又称文明太后)临朝执政。

公元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

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

公元499年,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追赠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杨大眼在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为他塑雕生像,刻有《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以祭祀纪念。

可参看我前天的回答《杨大眼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我们知道,变法(即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各种观念制度。

是为了扫除阻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经济注入活力、动力。

引起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达到根本变革的目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北魏孝文帝是怎么进行改革(变法)的,当时,北魏的背景是: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拓跋猗卢部落因为帮助当时东晋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东晋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

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

五胡乱华以后,特别是“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

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北魏国。

鲜卑人的风俗与汉人有很大的不同,且文化落后,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

北魏汉族人数居多,要想民族和解,减少矛盾,就必须进行改革。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登基时才有五岁,只好由太皇太后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足智多谋,杀伐果断,皇室、大臣们都很害怕她。

冯太后是汉族人,孝文帝从小就由冯太后抚养,所以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历史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登基不久,就颁布诏书:禁止捕捉虎豹豺狼,因为捕捉它们要伤害很多人,除了供士族官员打猎游乐外没有什么益处,以后停止进贡。

孝文帝以前,官员不给俸禄,任由他们贪污、掠夺,史书说“魏百官不给禄,少能以廉白自立者”。

公元484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开始“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

对各级官吏实行俸禄制度;规定:“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官司之禄”。

同时规定:“赃满一匹者死”。

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

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

俸禄的实行,虽然增加了百姓的赋税,但比起以前遭各级官吏恣意盘剥,肆意抢夺要好得多。

因而,这一改革,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遭到了各级贪官污吏的反对。

“班禄”制以后,先后犯赃被处死的官吏就达40多人。

从此,北魏的吏治才得到了转变。

政治改革: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议定百官品级,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以后各朝代得到继承并延续至清末。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统一度量衡,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违者将受到处罚,并纳入吏治治绩考核。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巩固北方新的统一。

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在拓跋澄等人的支持下,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完成了迁都洛阳目的。

禁止鲜卑人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族人、其他少数民族人通婚。

经济改革:实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

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

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

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创立“三长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改革租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

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文化改革:维护了统一北方,促进民族的大融合,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进化过程。

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禁胡语,改汉话,用(写)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大意是:从现在开始,禁止鲜卑语,改用汉话,年龄三十以上的,习惯比较难改,可以暂缓,但要限期改过来。

三十岁以下的,必须改正过来,明知故犯的,当受到降职或罢黜处分。

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改为汉族姓。

比如:拓拔改元姓,独孤改刘姓,丘穆棱改穆姓,步六孤改陆姓,贺楼改楼姓等。

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

给予孔子的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兴佛教,在孝文帝大力引入和倡导下,佛教信仰在洛阳大行其道,形成了北魏佛教信仰与北魏风俗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即儒家思想与宗教观念的有机融合文化特色。

顺便说一句,我们今天见到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在他执政时期开始开凿的。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矛盾,史称“孝文帝中兴”。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跟他重视人才,重贤用能是分不开的。

在门阀森严埋没人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当然也不能例外。

正因为如此,孝文帝能有以上作为,也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但不管怎样,孝文帝改革还是成功的,对我国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重要贡献!

北魏孝文帝变法又称孝文帝汉化运动,是一场十分成功的国家变革,它不仅让魏国国力大大提高,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让鲜卑族融入汉族,增加了汉族的力量,为隋唐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础。

北魏是鲜卑拓拔部建立的一个国家,鲜卑是秦汉时东胡的后裔,为游牧民族;北魏入主中原后开始汉化运动,以魏孝文帝汉化最为彻底,鲜卑的汉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魏以华夏正统自居,将草原上兴起的柔然当成蛮族,俨然成了一个汉族政权!十六国混战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这段时间北方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相互杀戮十分残酷,特别是汉族被五胡屠戮过半。

冉闵是羯族建立的后赵国将军,他本是汉人,但被赵国皇族收养,因此得掌军权,羯族对汉族的杀戮引起了汉族的强烈反抗,最终冉闵发动政变推翻后赵,然后颁布《屠胡令》击杀胡人。

冉闵率领汉族军队给羯族军队、鲜卑(慕容部)军队沉重打击,向诸胡展现了汉族强大的战斗力。

冉闵最终被鲜卑(慕容部)军队击杀,但是冉闵的铁血奋争让鲜卑族看到汉人的血性,他们后来采取胡汉分治政策,汉族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鲜卑(拓拔部)建立魏国后,采取了较为缓和的民族政策,这让鲜卑政权在北方稳定下来,先后击败了北方的其它割据政权,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任务,与南方的萧齐皇朝对峙。

冯太后主政北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也就是汉化动运,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开始全面改革。

北魏的变法主要内容有:均田制、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北魏孝文帝在全国全面推行汉语、汉姓,禁止说胡语,穿胡服、禁止采用胡姓,比如北魏皇族拓拔氏就改为元氏。

在官制上北魏采用汉族的九品中正制,这导致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更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阶级固化更加严重。

北魏孝文帝变法从正面上讲有三个好处:其一、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其二、政权封建化加速,鲜卑的部落制转变成皇权集中制;其三、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鲜卑汉化后跟汉人一样,他们的共同敌人是草原上的柔然。

北魏孝文帝变法从负面上讲有两个坏处:其一、汉化运动导致鲜卑的勇武善战消失,汉族的虚伪贪诈被鲜卑贵族学全了;其二、门阀制度在北魏开花结果,导致北魏阶级固化,疆化腐朽速度增快。

事实上北魏孝文帝变法三十年后,北魏一分为二,分裂成东西两魏,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被隋朝取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50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