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第1张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罗丹说: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是指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

但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一定都能被人们认知,中国有句话叫熟视无睹,视若不见,人们总是更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什么才是人们最愿意看到的东西呢?当人的内心被生活的压力左右时,人们会更看重有功用价值的东西,比如物质的、经济的、权利的等等。

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关注美的,他的第一需求肯定是填饱肚子,首先满足其生存的需要。

古人说仓廪实,而礼节,便是此理。

和所有物质相比,美是最“无用”的事物,不能解决人的第一需要——生存的需要,故而最易被人忽视。

然而如果一个人衣食无忧,有一定的闲暇,不必为一日三餐等现实的问题所左右,则会更多地关注到物质以外的世界,如文化、礼节、审美、理想等,因此发现美的眼睛首先来自生活,当人们从生活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时,便会对产生更多的爱美的需要,古人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人们对于世间的事物都充满柔情时,充满爱意时,内心会十分自在,美便会从心头升起,此时再看这个世界时,真是无处不美。

还有一句名言叫距离产生美,距离便是要保持和现实的距离吧,有时,人不必活得太过现实,世界这么大,出去走一走,远离一下自己生活的现实,便会发现更多的美。

所谓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一、首先,美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毫无标准的,比如,著名的黄金切割率,人们在海边看到琳琅满目的贝壳,看到形态各异的珊瑚,看到五彩斑斓,叫声悦耳的小鸟,没有人说不美的。

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物只是美的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客观性最强的。

对符合社会发展的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心灵美,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判断起来就加入了主观因素,但总的来说,这些形式虽然不同,但美还是有各自的标准的。

人工创造的美可分为:色彩的,造型的,声音的,文字的、影视作品几大类。

这是表现美的形式,不是欣赏美,欣赏美是对以上几种表现形式的心理体验,与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追求,审美个性有关。

创造美是以客观美为基础,结合人的价值取向,所要表现的美的内容而选取的形式。

对外在的力量、美貌、速度一般采用雕塑的表现手法,对描写细腻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曲折离奇的故事,需要文字或影视作品去表达,有的也选择歌曲戏剧去表现,这些是有穿插的,并非一种内容只有一种形式,特别是内心世界的东西比较复杂,不是一种形式可以完美表达的。

这就是一部好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被收藏,甚至被推荐为教材。

这是人类的共同认可,不管表现形式如何,表现内容却是统一的。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虽然符合美的标准,但对美的判断却是不同的人的心理过程。

即使是美的内容,西方人喜欢宗教形式,东方人则不认可,有人喜欢苗条身材,有的喜欢微胖,有的喜欢大气横秋,有的喜欢小鸟依人。

这是心理体验,但美是内容,是统一的,丑的硬说成美的,别人只能说你偏斜,并不认可。

同时,美也是发展的、动态的,受到某种理念的引导的。

比如,缠足,“三寸金莲”,在当时是美的表现,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女性穿高跟鞋视为时尚,视为美,是否有利于健康,则另当别论。

古代人的审美标准与当代人是不同的,中西方是不同的。

但美的客观性是不容否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50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