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喔爱小咪”,很高兴与有缘的人们一起聊天。
今天又要聊到《论语》了。
今天要聊的是《论语·公冶篇》中的一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
”这句话有什么文化意义。
先说明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听到一个什么道理,没有来得及去实践这个道理时,便唯恐又听到了新的道理。
”这说明子路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
他不会随便相信一个道理,而是在实际行动中去检验这个道理,更深地领悟这个道理。
这句话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行动中检验出来的道理才是正确的。
如果一个道理还没有在实践中去检验和领悟,那就不是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么,听到新的道理又有 什么用呢?还不是如水中望月、镜中看花一样虚无吗?大家记得“邯郸学步”的故事吧。
战国时期有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玩,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去学别人走路。
他一会儿向路人甲学走路,一会儿向路人乙学走路,一会儿又向路人丙学走路。
结果,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没有学会,倒是把原来在燕国时走路的姿势给忘记了。
这说明,一个理论没有在实践中完全弄懂,再学下一个理论只会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会。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一会儿去学d琴,学会了一点点d琴方法, 就嫌练琴枯燥;又去学跳舞,跳舞学了一段时间,会了一点皮毛。
感觉跳舞好累又去学习开车,开车要在露天学,又嫌太阳晒着难受,不想学开车了……最后就是一样东西也没有完全学会。
所以说,古人子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习一个道理或方法一定要去实践,而且要坚持行动,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这个没有弄懂又去学那个。
因为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一种方法,明白一个道理。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关系的哲学范畴。
子路有闻,也就是听到某种道理,他听到的道理就是“知”,这里的“知”,主要的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而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着重指向人类的道德法则。
在孔子的时代以及后来很长时间里,儒学大师们都认为知在行前,人们的行动应该由某种理论做指导。
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这句话赞美了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美德。
很多时候,我们常人无法取得成功,并不在于我们不懂道理,而在于无法把自己懂的道理付诸行动。
格力董明珠什么学历?她懂的道理真的就比一般企业家懂得多吗?华为的任正非什么学历?他比我们懂的道理都多吗?娃哈哈的宗庆后什么学历?他比我们懂的道理都多吗?为什么他们都成功了?其实最美键的是他们像子路一样知行合一,若“有闻,未之能行,便唯恐有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向得道高僧鸟窠禅师请教佛法要义,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白居易不以为然,说:“这个道理,三岁小孩也懂得呀!”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孩懂得,八十岁的老翁却行不得。
”纵观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强力的执行者。
他们所知道的道理以及所奉行的理论,大多数并不比我们高明,有时还不一定好过我们,他们的可贵之处是能把知道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子路值得赞美,就在于他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既是个人修养,也关系到事业的成功。
现在社会更值得干事业的人学习这个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