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米怎么读

黍米怎么读,第1张

黍米怎么读 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

诚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黍都是古代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但为何现在不见其踪迹呢?主要是两个原因:自身原因,产量太低,种植效益不高;外界原因,强大竞争对手的出现并逐渐取代其位置,如小麦和玉米

黍——古代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黍,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以及酿造作物之一,也是我们俗称的五谷之一。

熟悉古代汉语的朋友都应该知道,甲骨卜辞中有很多黍字,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也常见到“黍”,如《国风·王风·黍离》,后世的文学作品中,黍的出现频率更高。

这足可见黍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黍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为黄色小圆颗粒,直径大于粟米(即北方俗称的小米)。

黍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

同时,黍的籽粒有粳性与糯性之分。

粳性黍为非糯质,不黏,一般供食用。

糯性黍为糯质,性黏,磨米去皮后称作大黄米或软黄米,用途广泛,可磨面作糕点,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

据考证,元代的文学家陶宗仪,他所编撰的丛书《说郛》中就收有酒谱一书,里面谈到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命令官府的田地都种黍,然后用黍酿酒,酒酿好了,就用头上戴的葛布头巾来过滤。

陶渊明爱酒之情由此可见。

产量太低——黍的缺点明显!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黍仍然能维持较为稳定的产量。

生长期短暂的黍几乎是最为省水的谷物,且抗病能力极强。

对于农业技术刚刚起步中国北方先民而言,驯化黍的意义非凡。

黍作为中国北方主食这种现象持续了数千年,可以这样说沿着渭河和黄河的种植的黍奠定了日后的华夏文明基础。

种植过黍的朋友都应该知道,黍存在严重的缺点,不但产量较低,而且即便在水肥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也难以增产。

通过考证古文献记载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历史上,黍子平均亩产远不到100公斤,即便是到了现在,21世纪都过去了快20年了,黍子的常年平均亩产300——400斤,不管是效益还是产量,都没有太大优势!对手厉害——小麦、玉米成了主流!黍米地位的衰落大约是在唐宋时期,开始被中亚来的高产品种——小麦所替代。

而到了明清时期,玉米传入我国,并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在国内大范围种植,这个时候黍子的主粮地位才被彻底取代!学界普遍认为,小麦的传入大概在春秋以前,而小麦的崛起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品种特性又有政治因素在内,因此,小麦作为北方人主粮的这个地位一直到现在,没有其他作物可以撼动!众所周知,华北平原种植的多是冬小麦,秋种春收,而黍和玉米都是春种秋收,但水稻需水量大主产南方,而黍和玉米都是以抗旱耐瘠而著称。

所以在北方地区,黍和玉米的竞争关系最为激烈。

在小麦和玉米这两大“外来户”的前后夹击下,“黍”被拉下主食餐桌也在情理之中。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首发于在悟空问答!11.28

感谢头条的邀请。

黍在我国粮食历史上曾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很多文学作品也描述了黍,但有些朋友可能仍然不太了解这种作物,先简单介绍一下。

黍起源于我国,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一度是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之一,至今仍有广泛的种植。

黍又称糜子,煮熟后有粘性能酿酒,也有称软米。

“五谷丰登”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说过吧,五谷的说法有很多,有说是大豆、麦、黍、小豆、粳米,也有说是稻、黍、麦、稷(读音ji)、菽(读音,shu)的,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这其中都有黍(读音,shu),由此可见,“黍”在古代粮食作物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如今黍却同小米、大豆、高粱一样,成为了我们的杂粮或者副食品,为什么呢?尤其最近国家正在努力推动马铃薯成为我国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主粮,要知道马铃薯在16世纪左右才传入我国,那么自古就在我国粮食作物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黍为什么没有成为主粮呢?这首先要从主粮的基本要素说起,笔者认为,一般来说,要成为主粮必须要具有几项基本功能:一是营养要丰富二是产量要可观三是味道要可口四是种植要简单五是加工要方便水稻、小麦自不必说,玉米口味稍差但胜在其产量和种植简便,适应性广;马铃薯的口味赶不上小麦、水稻,但优于玉米,产量也很高,弱势在于大众的口味和菜品;黍、小米、大豆、小豆、高粱这些作物的营养、口味和加工储运这方面都不错,适应性稍差,并有一个致命伤:产量,黍的亩均产量甚至没有小麦的一半,在粮食安全第一位的今天,黍是没有可能成为主粮的。

我的观点与您一致么,如果您觉得还有几分道理,请别吝啬您的“赞”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559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