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他又开始了游历的生活。
天宝11年(752年),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道友元丹丘的石门山居(河南叶县石门山)为客。
三人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在三人饮宴中,李白写下了千古名诗《将进酒》。
《将进酒》也是《劝酒歌》,是汉乐府的劝酒的词牌。
在这首诗中,李白写下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
这也是他人生的写照,和对待财富的态度。
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诗?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千金散尽的缘由1,这是李白家庭优渥条件与他狭义轻财好施的体现。
李白的父亲李客和李白的哥哥经商,他24岁出川之前,就是:读书,练剑,修道,游历访友。
724年,他仗剑出川,家里给了他30万金。
他一年全部散尽。
他说都是用于接济落魄公子。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上安州裴长史书》。
2,李白性情豁达大度,无拘无束,喜欢游历交友,轻财富重情义。
李白的朋友圈有达官贵人,也有落魄士人,公子。
他们与李白既是诗友也是酒友。
有钱就"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喝,没钱就"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梁园吟》。
无论是谁做东,及时行乐,喝个一醉方休。
没钱了把:五花马,千金裘当了!这里的千金裘指的是李白的祖传千金裘。
她是用鷫鸘鸟的羽毛做的裘衣,是相当名贵的。
这不是李白故作姿态。
他真能这么做。
当年,他在扬州散尽了30万金,来到陈州后,已是身无分文。
他不得已要把祖传宝剑和裘衣鷫鸘卖掉。
陈州刺史李邕听说后,立即派人给他送来三千文钱。
由此可见,李白对于金钱乃至祖传宝物等都十分轻视。
他对自己的钱财视如粪土,对他人的财富也是如此,"金龟换酒"就是典型例证。
贺知章为他把官代上的配饰金龟解下来,换酒喝。
豁达大度,率性,无拘无束,轻财富重情义既是李白为人处世态度,也是他能够做到:千金散尽的心里和性格保证。
3,李白的人生观使然。
李白本来就浪漫潇洒,无拘无束。
再加上仕途失意,赐金放还后,他更加看透了官场的黑暗。
他认为:"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
人生的命运都是一定的,那能拿出闲暇去忧愁,还是登高喝美酒吧!"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今人耕种信陵坟"。
也就是:"富贵功名能长久,汉水亦应西北流"。
官场的失意,命运的不公,李白更加产生了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他认为:人活着什么也留不下,只有:饮者留其名!也就是把钱花了喝个一醉方休吧。
4,李白对权贵的藐视,不落窠臼的胸怀才能做到不贪图荣华富贵,才能轻视财富,散尽千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正是如此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一个连皇帝都敢轻视的人,会贪恋钱财吗?因此,千金散尽也就不奇怪了。
二,如何做到千金散尽还复来1,李白的才华是"还复来"的根本保证。
上面说到李白在扬州散尽30万金,到了陈州要把祖传宝剑和鹔鹴裘当掉。
陈州刺史李邕得知后,立马派人送来3000文。
他与杜甫,高适在梁园饮酒。
杜甫,高适二人各作诗一首。
李白最后写了《梁园吟》。
写完不过瘾,又挥笔题写到照壁上。
老僧要擦掉,被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千金买下。
留下了《千金买壁》的典故。
他奉诏进京,做翰林侍诏除了俸禄,陪玄宗游宴写诗是有赏赐的。
赐金放还的赐金也不会太少。
他的山东同居女人用这笔钱置了田产,开了酒馆。
当然李白的三个孩子她要抚养。
由此李白可以放心散金四处游玩。
李白的粉丝朋友邀约李白游玩喝酒赋诗,对李白是有酬谢的。
如《赠汪伦》中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缎。
2,李白明媒正娶的二次婚姻都是前朝宰相的孙女,都是不差钱的。
特别是宗楚客的孙女千金买壁。
在李白参加永王幕僚入狱后,竭力营救。
使李白免于一死。
3,李白给人写诗唱和的大部分都是达官贵人。
像贺知章是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他能为李白做到"金龟换酒"喝。
给一般人赋诗都是给润笔费的。
特别是李白还给达官贵人写墓志铭,如《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等。
墓志铭的润笔费应该不薄。
由上可见,李白千金散尽还会复来的,这也是他敢于散尽千金的底气。
我们要学习李白的潇洒大度,无拘无束,轻视财富重视友情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要学习李白的才华和知识,他的才华不是凭空来的,而是自小努力的结果,"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
我们只有努力才能够做到"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名篇《将进酒》中的名句,慷慨激昂,豪放乐观。
我觉得,这句话至少可以体现出四层意思:一是做人要大方,交朋好友,不吝金钱;二是对自己要自信,钱花出去,可以再挣回来;三是说明金钱是一种流转物,换地方也许只是朝夕之间;四是有钱的时候该花就花,该舍就舍,有舍才有得。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李白《少年行·其五》李白生性洒脱,对金钱之事从不在意,对朋友一片赤诚之心,对晚生后辈也不余遗力。
视金钱如粪土,富贵如浮云。
他在另一首《赠友人三首》中则表现得更为直白,“人身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对自己也从不亏,动不动“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再不就“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完全是一掷千金的富贵公子哥儿及时行乐的做派。
因为他的才情,也因为他的大方,他的足迹踏遍大半个盛唐,他的朋友也遍布行各业各阶层。
这点,好也不好,还是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为好。
毕竟,年轻的时候他还算不差钱,一路游山玩水;可是晚年的时候,只能叫做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投奔族叔才得以安身,死得不能不说是凄凉。
还是给自己留下过河钱的好!不然生活会要你好看,尤其现在这样现实的社会中。
“千金散尽还复来”,有钱时放松放松可以理解,可不要任性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写这句话的时候,李白已经四十二岁了,却依然自信乐观。
当收到唐玄宗宣其入京的诏书,竟如此踌躇志满狂放得意!他以为迎接他的是一片光明,一条坦途。
当两年后被“赐金放还”,那昔日的风光就成了一场梦。
人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有“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和信念是没错的;但过分高傲甚至自大妄为到目中无人就是不对的。
钱说来得容易可能也容易,要说挣得艰难估计会更多人同意。
因为不想摧眉折腰,不想不得开心颜,“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浪漫想法没毛病;可是你得事先攒够了足够的盘缠钱!不然天上不会掉馅饼!你自信钱花了可以再挣,有时偏偏就挣不来。
比如李白,后半生把皇上给的钱花光了以后,过得也很不堪……“千金散尽还复来”,相信自己能赚钱没毛病,可不能自信得过了头啊!昭王白骨萦蔓草,何人更扫黄金台——李白《行路难·其二》世事无常,此一时彼一时,金钱和权势都在不停地流转。
仕途上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钱财上是“钱不能做所有的事,但是能做许多的事”。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钱这东西,也是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控的。
财富流转才是世间正常现象,如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金钱也时不时各处走走,串串门。
千金散尽,也可能回来,也可能不回来。
“千金散尽还复来”,回得来倒好,怕的是回不来;“散金”,还是适度的好!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不管是李白的时代,还是现代,都是同样的道理;有些真理可以亘古不变。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君不见,为了钱,多少亲人反目,多人恋人分手;多少人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延寿药言》里说,“有财贵善用,须要约己周人”,就是讲有了钱要善加利用,要帮助周边的人。
也许你会收获更多的钱财;也许你会收获平安;也许,你会收获一些看不到的却影响你的健康甚至生命的无形东西……总之,有舍才有得,给比拿快乐。
李白如果不散尽千金,尝尽美酒,看尽美景,体验了世故人情;也许他也不会留下那么多诗,也不会千古留美名。
“千金散尽还复来”,不管它回不回得来,有时候该散的时候就要散,那不只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境界!“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里面能理解出的意思有许多。
结合李白的一生和自己的感受,我只能写下这些。
您呢?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