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自然循环,没有人能逃脱这个规律,差别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每一死亡的方式不一样,而人死亡的状态也都是不一样的,虽然说有的人死亡的时候很平静并不痛苦,但是大多数的人死亡的时候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种痛苦当事人的感觉是什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是旁观者能从当事人的表情中可以感觉到当事人的感受,是非常痛苦的。
见过死亡的人才知道死亡的恐怖,死人的面部表情是非常恐怖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绝大多数人都害怕死亡,人天生对死亡有一种恐惧心理,这种恐惧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不舍和对未知东西的恐惧 ,所以绝大多数在看到死亡的时候都有一种恐惧心理,特别是看到同类的死亡就更害怕,看到同类的死亡会想到自己。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对死亡都有自己特殊的风俗对待,对待死亡的方式不一样,在处理死亡的方式和过程也不一样,我们自己国内在对待死亡的理解和处理许多地方也都不一样,但是共同点就是对死者的那种尊敬是相同的,只是在处理的过程中有区别而已,普遍来说一般只有少数民族的方式区别比较大,在国内汉人多的地方对待死亡的方面都相差不会太多,有许多的共同点。
在我国死亡处理过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对待尸体上面都要盖一层白布,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盖一层白布在尸体上面,这种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呢,而且在我国民族众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有这样共同的做法,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首先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是用白布盖住脸为了防止死者死不瞑目对这个世界的不舍和留恋,担心死者阴魂不散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去该去的地方,所以用白布盖头代表一片空白。
第二种说法是人死的时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死者的脸部会扭曲非常严重,而且失去生命后脸部的神经和肌肉会萎缩或者浮肿,会非常的难看,为了不吓到其他送行的人,所以用一块白布把死者的脸盖住,第三种说法是为了避免家属看到死者的样子而不舍和伤心,所以用一块白布盖住隔开代表从此阴阳两隔。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候科技没有那么发达,很多时候人死亡其实是一种昏迷性质的假死,所以古人会用一张纸盖在死者脸上,然后停尸三天,预防死者是假死,三天的停尸如果死者假死会复活,如果是真死基本上就可以确定,而唯一是假死那贴在脸上的黄纸会跟着呼吸飘动,这样就可以知道死者死没死,在古代这也是一种检验方式。
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人死后身体细胞失去活力,身体里面的细菌在没有了生存空间后,身体里面的细菌会跑出来,盖上白布可以隔离细菌扩散,但是这种说法不太靠谱,但是古时候有一个故事流传出来跟死者盖白布有关,这个故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带病攻占楚国,俘虏了越王,对于怎么处理越王,朝廷大臣看法不一,伍子胥主张杀死越王,而吴王没有听从,在别人的诱惑下吴王放了越王,还下狠手杀了伍子胥,伍子胥一心为国却落得这样的结局,内心不甘留下遗言自己死后希望挖下他的眼睛放在墙头,他要看吴国灭亡,结果吴国果然被楚国灭掉,吴王悔恨交加,最后让下人在他死后用白布遮脸,因为他没脸见伍子胥,这就是一个关于后世死人盖白布的故事。
丧葬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在我们这里农村,人死后要停尸至少三天以上,一方面让亲友们吊唁相祭,送最后一程,另一方面也是古人为了死者或有可能再活过来,如果刚死就下葬了,或许还没有死透,那就没有继续活的机会了!可见这种丧葬文化也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是人们对已故亲人的一种不舍和和美好愿望。
人死后要在脸上蒙一块白布,有的地方是蒙一块黄表纸,而在医院的话,是要把整个事情身体上都蒙上一块白布的。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逝者已逝没有了血色,怕生者受惊恐,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死者的尊严。
据老人们说,人死后蒙一块黄表纸,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假死过去,如果死者有轻微的一口气,黄表纸上都会留下印记,这样生者就能针对性地及时抢救了。
而在死者脸上蒙一块白布的说法,有着许多的传说,一个齐桓公生前没有听信管仲的话,为奸佞所误所害,临死的时候就吩咐宫女在他死后要给脸上蒙一块白布,否则到了阴曹地府他没有脸面去见管仲的。
另一个传说是吴王夫差先前没有听伍子胥的劝告,使越国大破吴国,觉得死后也没有脸面去见人家,所以吩咐宫人在他死后蒙一块白布。
这些传说和故事中,人死后脸上的这块白布就成为了遮羞布,一方面警醒人们生前多做善事,另一方面防止了仇人和熟人的骚扰和难堪,尽可以安静的投胎转生去了!可见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良好祝愿吧。
所以说,这样的丧葬文化不能简单归结为迷信,却应当看作是是生者对亡者的尊重和祝福吧!您觉得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