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之前对收藏感兴趣,专门了解过这种容器,这种碗叫高足碗,也叫靶碗,高足杯现在很常见,高足碗就是比高足杯上面开口更大的容器,这就是提问者所提到的问题,重心不稳,这也是目前高足碗已经被摆在博物馆里,不会再出现在生活中的原因。
高足碗有一个高高的中空封闭底印或者不封底的足,上面是一个微撇的敞口碗,古代的工艺已经可以将碗的四周釉质做的很均匀,正常摆放时重心不会发生偏移,会恰好处于足的上方,因此并不会倾倒。
实用和美观的哪个更重要《中国陶瓷史》中记载高足碗开始于宋朝,盛行于元明清,尤其是藏族地区,由于底部足的支撑作用,在侧面可以很方便的看到碗周边的花纹,高足碗比普通碗看上去更美观。
当碗内盛装食物时,因为食物密度不均匀,就有可能使得重心落在足的外侧而发生倾倒,古代食物那么珍贵,可想而知,这种碗并不是日常实用的器皿,而是作为成列件或者祭祀物品来摆放的。
高足杯由于杯口更小,且内部多盛装酒类等液体物质,盛满物质后重心仍落在底部足的上方,因此目前流传了下来发展成高脚杯,并且为了增加稳定性底部的足比之前的更大,目前还在广泛使用。
图释:古代的高足杯图释:现在的高脚杯,底部足更大。
结论:物种的繁衍受到自然选择,器物的流行受到人名的选择,对于广大劳动人民,实用比美观更重要,这也是目前高足碗之前无法走进人们生活,以后也无法走进人们生活的原因。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了,读者可以想想历史上还有哪些美观而不实用的物品目前被摆在了博物馆里?
我去查了一些资料,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大概从元代开始,一种重心很高的“高足碗”忽然开始流行开来,这种碗的结构类似于现在我们常见的“高脚杯”,上半部分跟我们日常中所使用的普通瓷碗差不多,都是口大底小,但是下半部分却异常细小,整个碗呈现出来一种头重脚轻的不平衡感。
这种碗多见于西藏的宗教场合,比如说下图的唐卡中,就描绘了供桌上用来盛放贡品的高脚碗。
而这种碗的风行也跟藏传佛教的文化进入中原地区有关。
这种瓷碗相比较于我们平时使用的碗肯定相对来说稳定性更加差一些,但是只要工艺足够精巧,放在桌子上立住还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人们要更加小心一些——这符合宗教场合使用,而且高而细的碗身也更加漂亮、更加有仪式感。
另外,除了用于宗教场合之外,很多游牧民族的贵族甚至于会随身携带这种碗,比如说下图中描绘的就是游牧民族首领随身把高足碗放在马背上。
当然了,这些人不是直接拿着高足碗到处跑,那样碗很容易损坏,而是要用皮套装起来。
如下图所示,就是用来装高足碗的皮套。
根据我自己的推测,这些游牧民族之所以对于高足碗也情有独钟,是因为这是一种方便的进食工具。
因为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要席地而坐,所以这个时候连桌子都没有,根本就没有地方放碗,所以大家的做法就可能是手里拿一个碗不放下,碗盛菜盛饭之后直接张口就吃。
而普通的碗一直抓在手里太费力,但是这种高足碗就很方便,你只要用一只手抓着碗下面较细的部分,可以稳稳地拿住整个碗,吃饭会非常迅速,而且盛饭、盛汤也非常方便,远比普通的碗吃起来带劲儿。
所以说,这种高足碗是有其独特的使用场景,一方面是用在宗教场合,十分有仪式感,另一方面是供游牧民族席地而坐吃饭用的。
普通人家还是会用正常的碗,那些碗放的更稳,也不占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