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工具

古代计时工具,第1张

古代计时工具 古代有哪些是计时的工具?

古代一般把时间叫做时辰,一天分为12个时辰,起点从午夜开始。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漏壶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西周之前,古人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也就是100刻,所以叫做百刻制。

一刻等于现在的14分24秒。

百刻制是最古老的计时制。

汉朝时,除了使用百刻制,又用圭表来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圭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称之为表。

另一部分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称之为圭,所以就叫做圭表。

圭表测得的每一个太阳方位,又有一个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隋唐时期,正式变为十二时辰计时制。

同时和百刻制并用。

明清时,西方的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和十二个时辰整除,到了清朝就规定一昼夜为九十六刻,每个时辰分为八刻,同时又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按照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

汉朝时,一夜分为五更。

一个时辰为一更。

一更为戌时,大约晚上七点到九点。

二更为亥时,大约九点到十一点。

三更为子时,大约十一点到一点。

四更为丑时,大约一点到三点。

五更为寅时,大约三点到五点。

古代打更的工具是鼓角、钟鼓。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计时主要看手表,而古代人的计时工具,可以说比我们现代人还要丰富。

由于世界各国的古代社会的计时方式都不尽相同,这里,我仅以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来加以说明。

一、中国古人在计时方法上的总述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后来随着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等。

这里说的“时辰”,特指的是时段。

二、计时法中关于“时”的概念“时”指的是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而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比如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这样的描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这里的“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三、计时法中关于“刻”的概念在中国古代,使用的是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这种计时方法的精准度是比较模糊的,但是却延续了几千年之久。

通过这种方法所测量的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在古代“午时三刻”,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四、计时法中关于“更”的概念这个就要追溯到秦汉时期,历史记载在汉代皇宫中的值班人员划分为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五:计时法中关于“点”的概念另外,在古代社会,还会使用到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 以其漏击点为名。

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这在如《西游记》第九回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

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

”所以,综上所述,在古代,民间惯用的计时方法有很多种,而没有流传下来的计时方法则会更多,所以时间的概念,在古代,是相对模糊的概念,因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间,对于时间和计时方法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05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