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并州】,主要归属于曹魏政权治下,是曹魏政权的12个州级行政单位(略等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曹魏并州,主要对应我们今天的山西省大部,不包括晋西南地区,管辖面积约等于今天山东省的四分之三。
并州南部与司州接壤、西部与北部与鲜卑拓跋部、匈奴铁弗部相接,东部与幽州、冀州接壤,是一个在地理单元上以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上党高地为主的三国时期行政区域。
那么曹魏并州具体包括今天的哪些地方呢,寒鲲就为您具体到并州的各个郡国(略等于今天的地级市),来为您揭示【三国并州】对应今天的地区。
【曹魏并州】主要下辖六郡:太原郡、西河郡、上党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还有一个朔方郡不仅辖县极少,而且经常被废置,所以姑且不论。
【曹魏并州】六郡的具体郡治与辖境如下:太原郡,郡治当时的晋阳县(今太原市晋源区),辖境包括今天的太原市区、阳曲县、古交市、娄烦县、清徐县、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交城县、文水县、方山县、岚县、静乐县西部、宁武县南部、五寨县东部、临县东部、神池县东部等地。
西河郡,郡治当时的兹氏县(今汾阳市),辖境包括今天的汾阳市、介休市、孝义市、灵石县、沁源县、安泽县西部、中阳县、吕梁市区、临县西部、石楼县、柳林县、交口县等地;上党郡,郡治当时的壶关县(今潞城市西部),辖境包括今天的长治市区、潞城市、平顺县、长子县、屯留区、襄垣县、沁县、武乡县、榆社县、晋城城区、高平市、泽州县、陵川县等地;乐平郡,郡治当时的沾县(今和顺县西北),辖境包括今天的阳泉市区、平定县、和顺县、寿阳县、左权县、昔阳县以及盂县南部等地;新兴郡,郡治在当时的九原县(今忻州市区),辖境包括今天的忻府区、静乐县西部、定襄县、五台县、盂县中北部等地;雁门郡,郡治在当时的广武县(今代县西南),辖境包括今天的代县、原平市、宁武县北部、繁峙县、朔城区、浑源县、应县、山阴县南部等地。
总结在一张图上,见下图:如果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支持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可以点击回答上方的头像关注
谢谢邀请。
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域可谓纷乱繁杂、混乱不堪,大概梳理一下。
秦之前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行政区划的,有的都是一个个诸侯国,中央王朝强盛的时候可能还规规矩矩讲点礼貌,但是松松垮垮不成体统。
天下九州,也许有吧,但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形式罢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开始实行,到汉初的时候,天下刚刚大统嘛,刘邦总得顾及一下有功之臣的感受,就分封了一些王,这个时候是郡国制。
七王之乱平定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郡县制才真正的被发扬光大,直到东汉时期郡的数量急剧增多,为便于管理,监察郡守,州成为凌驾于郡的一级行政区划,成为州、郡、县制。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州牧,郡是太守,县就是令。
之后就是各种混乱,直到唐初,还是为便于管理,郡县制被州县制代替,所不同的是,为突出某些重要的区域,一些州又改名为府,如太原府、河南府,还有很多新开的道,如陇右道、关内道,但不管是府还是道,终归还是州,州下辖县。
之后又是各种混乱,到宋时,道又更名为路,所不同的是这个时候的行政区划成为了路、州、县三级制,州的地位有所下降。
到了元朝,行省制登上历史舞台,这是当今省制的雏形,基本形式为行省、府或者州、县。
明、清两朝基本沿用,行政区域相对稳定下来。
直到今天,全国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总共44个行政区划。
大家看到了吧,不管怎么变,县这么个小小的行政区划永远是这么的牢固、稳如泰山。
回到主题谈并州,一般我是懒得画图的,今天还是看看图吧三国时期的并州基本都在今山西境内,北边是阴山、东、西两面分别被太行山、黄河所包围,唯一不同的是南面,从图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临汾、运城还有晋城的一部分是不属于当时的并州的,这是出于当时行政形式的需要,只因为南边的司州是当时的京畿——长安、洛阳所在地,临汾、运城权当是两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吧,万一并州境内造反呢,要知道我们山西绝对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之地,自保绰绰有余,进攻那可比川蜀之地强多了,最起码不用为担忧粮草的输送问题,这点诸葛丞相是比不了的。
今天并州的建制早已取消,但人们还是习惯性的称太原为并州,在太原你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古并州的遗风,并州饭店、并州路、并州剧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