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这里如果只谈鲁迅,我觉得不全面。
先从那段背景谈起。
那个年代,英雄辈起。
先是第一辈革命者。
洋务运动的“西学为用”,戊戌变法的“新政”,他们都想让中国强大起来,但是他们都以为只要有西方的技术就可以了,体制还是维护以前的旧的体制。
脱离了体制,强行把技术移植过来就会水土不服(如何水土不服可以留言)。
他们虽然没有让中国强大起来,但是他们让中国明白了仅仅是技术,政策是救不了中国的。
再是第二辈革命者。
幸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期间等等。
此时的革命者已经认识到,仅仅靠新技术,新政是救不了中国的,必须打破旧的制度,旧的思想。
鲁迅就是这个时期的人物。
有很多人批评鲁迅不使用汉字要使用拼音,他的原话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因为汉字的根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那个时候学习汉字就必然会受到旧的思想的毒害,因为那时候大部分用汗字写成的东西必然包含着旧的思想。
我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是他要让人民觉醒必然会被人民千夫所指,他决不退缩,但是同时他又爱着这些“千夫”,这些人只是思想没有觉醒的中国人。
从这个角度来讲鲁迅做到了,他一辈子都在为中国人的觉醒努力,即使中国人中很多人不理解他,甚至伤害他。
我不赞同那个什么敌人,人民的理解,这句话中没有敌人,只有没有觉醒了的人民。
记得那个“人血馒头”么,吃人血馒头的不正是没有觉醒的人民么,不要对当时的人民想的多么美好。
这句话就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时髦点的讲法是人民虐我千百遍,我待人民如初恋,鲁迅一辈子为了中国人的觉醒努力,他做到了他的话。
这里的觉醒指的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问题后具体该怎么走鲁迅也不知道,他的文章里从来没讲应该怎么走,他只是喊醒睡觉的人,人醒了怎么自救,鲁迅自己也不知道。
这是鲁迅的局限性。
第二带革命者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虽然发现了中国当时的问题是体制不对,是人民思想受到了禁锢,但是走什么体制,怎么解放思想,依然没有找到答案。
至于什么敌人,朋友的讲法我觉得不能放到这首诗中。
因为直到某个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提出后才有朋友敌人的讲法。
鲁迅当时历史局限性还达不到这种境界。
后面跟题目无关了。
这个时候有想模仿西方道路的,然而根本不可能,西方能走,时因为殖民地以及本国人民的血腥积累,而这些积累当时的中国是没有的。
这个时候第三代革命者登场了~~~~~直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站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鲁迅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同样也做到了他说的话。
这些第几代第几代是根据自己的看法划分可能不准,大佬轻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二句诗,来源于鲁迅的先生的一首著名的小诗——《自嘲》。
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很多人看了鲁迅的这首诗,就会以为鲁迅似乎在逃避战斗。
当年鲁迅到厦门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的时候,很多青年激动的请他站出来,鲁迅表示他只是来教书的。
但是很多人不相信,以为他是谦逊。
有些青年朋友就写信去批评他,说鲁迅消磨了锐气。
鲁迅写信回复,告诉他们:我之所以还没有死,是因为社会不知道我在攻击他。
而这首诗,写于鲁迅在上海居住的时期。
鲁迅到上海之后,好友瞿秋白三次到鲁迅家避难。
之后,瞿秋白离开了上海。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遇害。
鲁迅得知瞿秋白遇难的消息,心中极为的悲愤。
他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将瞿秋白的译文编成《海上述林》上下两卷。
1934年,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
在文章中,鲁迅说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一段话,似乎就是为瞿秋白预备的。
鲁迅他自己,也正是这样的人。
我们都说鲁迅的战斗精神如何高炽,但是他面临的困境,是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
各种各样的政治谣言都铺天盖地向鲁迅袭来,足以置他于死地无数次。
鲁迅不仅面临当局的通缉追捕,还要应对文坛上各种的冷q暗箭。
甚至还有一些激进分子要求鲁迅公开的站出来,要给鲁迅配发一支q,让他带队参加暴动。
还要鲁迅公开的发言支持他们的路线。
鲁迅予以了婉言谢绝。
鲁迅说,我发表一个公开的宣言是不难的,但是这样我就无法在国内待下去了,只好到外国去当寓公。
鲁迅说过,我是不赞成赤膊上阵的。
欧洲发生战争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堑壕战”,挺身而出的勇士,往往容易丧命。
但是到了非要短兵相接不可的时候,这时候没有法子,就短兵相接!有学者认为,鲁迅与其是“”伟大的旗手”,其实他更像是一个q法高明的狙击兵,一击即中,一q毙命。
鲁迅并不是那种贪生怕死的人,而是做好了短兵相接的打算。
1932年之后,被污蔑为“堕落文人”的鲁迅就遭遇了长期的通缉。
1933年,杨杏佛被暗杀之后,曾经有人放出风声,也要暗杀鲁迅。
但是鲁迅毫不畏惧生死,前往殡仪馆为好友杨杏佛入殓。
鲁迅临行之时,把钥匙交给家人,做好了被杀的准备。
有学者统计,鲁迅在上海的最后几年,使用过的笔名达到了100多个。
这是因为,当时鲁迅的文章,他的名字,已经被禁止公开出现。
鲁迅迫不得频繁的更换笔名,就是为了继续战斗。
鲁迅的处境长期以来都非常的险恶。
他自己和他的儿子还相继得病。
所以,这首《自嘲》诗就是鲁迅的有感而发。
正是,世道险恶,只有躲进“自成一统”的小楼,才稍加感到温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