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第1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这句诗出于杜甫的《春望》,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安史之乱时杜甫被叛军抓获时期所写,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大意是:长安虽被破,但大好河山依然还在,只是少有行人,古城的春天草木己长得深。

花都开起来了,然而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花朵不禁使人掉泪。

鸟雀仍然在啼唤呢,可是怨恨别离听见鸟雀啼唤的时候反而觉得伤心。

战争一直还没有停息,接连着己度过两个年头的三月。

在这样的日子里,如能得到一封家书,真的能抵得上万两黄金。

岁月催人,这满头白发越搔爬越感到稀少,稀少得简直都要插不住了那根发簪!安史之乱,中原失驭,两京论陷,民族危亡,生灵涂炭。

杜甫在这场大变乱中饱经忧患,先是被叛军虏去,囚禁在长安,后逃出去投奔唐肃宗,欲报国效力,终因忠直而不见容,被放逐而去。

这期间,杜甫到处奔波,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与痛苦。

这期间他还写下了《三吏》,《三别》等名篇,内容丰富,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胜过了史家的简略记录。

这是杜甫的《春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六月叛军攻陷了潼关,唐玄宗仓皇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去投奔肃宗,不料被叛军所抓,因为官职不高,才没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杜甫在长安,亲眼目睹了安史叛军的残暴,满目凄凉,烽火狼烟,生民百余一。

杜甫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虽然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身历逆境的杜甫,思家之情更切,于是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写下了这首《春望》。

表达了爱国之情。

附: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17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