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得了解一下河流的流量是怎么测定的。
简单的地说,河流断面(截面积)乘以河水流速,就得出了河流流量。
一般来说河流上的水文站都是选择在河道表面变化不大的地方,水位的断面面积是恒定值,再根据即时的水位高度,获得断面面积,测出表层水与底层水之间的平均流速,最后计算出流量。
长江上的水文站较多,到了下游地区,长江入海口与黄河不同,海潮上涨后,顶托到南京附近,这一段是海潮感应段,这里设置的水文观测站,不再简称“水文站”,而属于潮位站。
那么哪一个水文站能反映出长江水文特征呢?通常把大通(安徽芜湖上一站)做为长江流域下游的水文控制站,换句话说是长江最后一个重要水文站,大通水文站往下还有芜湖、马鞍山,水文站不能测出长江的流量了,因为有海潮成份。
位于长江潮区界的大通水文站年平均流量为28380 m3/s(1950—1989年),折合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950亿立方米,但因大通站至长江河口的范围广阔,其面积为103 117 km2,有淮河入长江水道,青弋江通扬运河等11条河流汇入,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26亿立方米,以及太湖水系通过数以百计的港浦汇入长江,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43亿立方米,加上大通站以上的径流量,则长江入海径流总量为9600亿立方米左右。
上面这是计算出大通年平均径流量,长江丰水期与枯水期在入海口处的流量有多大差距,我们用大通站反映出来,而长江在入海口因长江流量变化并不明显,枯水期水少了,海水来补充,海水成分变多,反之,丰水期淡水成份多一些,也就是河口的盐度在发生变化,长江的丰水期与枯水期水文特征并不明显。
如果量测是非常因难,只能统计大通站下游汇入长江的支流径流,通过计算方式得出入海口的径流变化。
大通站流量变化从两方面来反映,一个是年际变化,一个是季节变化。
就季节变化而言,长江夏秋季是丰水期,冬春是枯水期。
丰水期占全年流量的70.5%,枯季所占比例只有30%左右。
这是历史数据,目前由于三峡水库的调节,丰水期与枯水期差距大为减少,更多的是人为控制。
从年际变化来看,大通站流量波动更大,比如说1998年长江大洪水,而今年长江干旱,下游水量很少,为枯水年。
统计1946年~2006年,最大流量为43100立方米/秒,最小为21400立方米/秒,相差了近一倍左右,而这个洪水年,洪季最大流量为64630,最小27800,后者是前者的2/5左右,这个枯水年最大为24430,最小为12150,二者又相差一倍。
从上面的这组数据表明,大通站有年际和季节变化波动都很大,容易出现大洪水,相反还会容易出现干旱枯水年,就是一年之中,夏秋季比冬春季流量相差很大,这更鲜明地反映出长江具有季风区河流特征。
洪水季节河口地区5到8万立方每秒,枯水季节0.5到1万立方每秒。
因为严重枯水季节,咸潮会严重影响上海水质,不过因为江阴大桥附近的峡口效应,虽然潮水可以上涌到南京,但是咸水上不去镇江。
特别大的洪水季节,河口地区的洪水流量会达到12万每秒(1870年),9.26万每秒(1954年)。
长江河口水丰沙富,据大通站资料,最大、最小和年平均流量分别为 92600米3 /秒、 4620米3 /秒、29300米3 /秒,年径流总量9240亿立方米。
5~10月为洪季,径流量占全年的71.7%,以7月最大;11~4月为枯季,占28.3%,以2月最小。
年平均含沙量0.544千克/米3 ,年平均输沙量为4.86亿吨,沙量在年内分配比水量更集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