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诗意

静夜思的诗意,第1张

静夜思的诗意 《静夜思》的大意是什么?该如何赏析?

你来问,我来答,给什么种子就开什么花。

别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是斤斗山下。

一、《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该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当年李白二十六岁,途经扬州时寄宿在一家简易的旅馆里,当晚正是月圆之时,天空中月朗星稀,诗人百般无聊中凝望皓月,久离家乡后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来自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谱写出了这首千古传颂,中外共识的名篇《静夜思》。

二、原文和大意。

静夜思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意:明亮皎洁的月光从窗子照进来,屋里地上就好像撒了一层薄薄的秋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到天空中一轮满月,月圆之时团圆之时,我只有低下头来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人,思念之情涌上我的心头。

三、赏析和学习。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于九月十五日,应是江苏晚秋光景,晚秋月圆之夜,诗人望月感怀,旅途的悲苦和思乡的无奈,所以借月来抒发个人的情感。

诗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动态,诗句清新简洁,浅显易懂,但韵味十足,情感饱满,自成诗以来,深受我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人民的喜爱和传颂。

四、从《静夜思》到《秋夕旅怀》。

在《静夜思》成诗的同一时期,李白又创作了《静夜思》的姊妹篇《秋夕旅怀》,这首诗李白的情感从思乡过度到悲秋伤怀,内心的悲苦色彩浓厚。

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李白这两首诗创作于同一时期,说明李白困顿在旅馆日久,心情也由平静过度到烦躁和伤悲,事业上的挫折和对前途的无望,困居的无聊,用度的困窘都用无声的诗句表达出来了,诗人落魄的情感影响到整首诗的消极,悲情色彩浓厚也影响了这首诗的传颂,但从写作技巧和分段组句结构上看,《秋夕旅怀》扔不输《静夜思》的美感。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32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