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第1张

现代主义文学 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

19世纪法国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文学艺术思潮。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起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既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也指艺术的写实手法。

“现实”一词出于拉丁文,意谓真实、实在。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是指那种“如实”描绘现实可触世界的艺术形式,有时又称“写实主义”。

现实主义在题材上抛弃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传说与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义的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眼光指向现实生活,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范围。

在艺术表现上,它重视自然美和真实美,以追求写实手法为特点,如实地描绘大自然和反映现实生活,倡导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切,对大自然的亲切描绘。

现实主义始于19世纪30至40年代的巴比松画派,得名于19世纪50年代的库尔贝画展,以客观性和典型性为基本特征,法国的现实主义迅速影响到荷兰、英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俄国、美国等国。

从绘画史着眼,写实主义还“派生出了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间接影响了象征主义,直接发展成世纪末思潮和超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诸形式流派的总源头”。

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原本,是建立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加工。

现实主义更忠实于表现事物本体,而现代主义更多的是对事物的提炼。

现实主义是事物的再现,而现代主义赋予了事物更多的个人情感色彩和符号象征意义。

不论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都是表现社会群体情感,并发出自己的呐喊。

都具有浓重的人性表达意向。

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不同的是,从无所顾忌地表达个性,变成冷酷的无个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变和夸张了,以至抛弃了原先的内容。

因此,应该说,后现代主义在本质上是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西方后现代主义虽然有与现代主义背道而驰的一面,但细加考察,它们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论、违反艺术规律的实践,从根本上来说,是和前期的思潮和流派是相通的,实质上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已经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就文学而言(1))它们都受到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哲学基础并不相同。

现代主义文学是在叔本华唯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产生的,后现代主义则直接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所以,现代主义文学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开掘人的无意识领域;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了个体的存在境遇,包括了人的精神层面和无意识领域,但更加突出人存在的荒诞感,表现出更加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虽然表现极端,但其本质具有更为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2)文学的文化精神不同。

现代主义反叛传统,常常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文化和庸俗趣味的厌弃,虽然颠覆了传统的理性精神,但是试图以超功利的艺术来拯救堕落的道德与文化,带有强烈的精英意识。

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反叛传统,但它是在消费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其积极地理解了大众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从强调差异性和多义性的角度出发,在普通大众中找到了反叛权威和精英的立场与方法,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写作,打通艺术与生活的隔阂,消解来自任何方面包括语言的权威与统治,表现出更加彻底的否定精神,也划清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界限。

(3)在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上,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表现出抛弃传统、大胆创新的特征,但后现代主义更加激进。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重视读者阅读作用在文本意义生成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各种新的表现方法,破坏叙事常规,消解文本的确定性意义,使文本呈现出开放性、多义性和歧义性特征,让文学创作活动呈现出由作者向读者延伸的趋势。

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当中的反映,现代主义思潮包含很多方面,绘画、建筑等等都有,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而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属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因为后现代主义的倾向性有了一些细微变化,为了和之前的文学区分开来,所以就又叫了一个“后现代主义”。

要了解现代主义,就要知其源流发展现代主义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在西方社会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之后的一种文学思潮,与其之前的各项思潮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在社会上话语权的深浅不同,本质并无差别。

现代主义盛行之前,文学上流行的依次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古典主义是资本主义刚刚在西方的封建社会里兴起,但势力不大,随时有覆灭之危,所以不得不和封建王权、宗教妥协,赞扬中央集权,强调克制私欲。

但是,古典主义虽然尊重王权,但只是赞扬贤明君主,这是大前提;克制私欲,只是克制那些不重要的或者不合理的欲望,这是本质。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足以和封建势力相抗衡的时候,浪漫主义就取代了盛行近两个世纪的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配合着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歌颂英雄,为未来的社会规划蓝图,在人心中种下新社会的美好景象。

但是,随着西方社会里资产阶级的逐渐掌权,之前所规划的蓝图没有出现,反倒是有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不公、黑暗等等,所以浪漫主义分化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并且最终都汇入了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主要是揭露社会弊病,抨击社会黑暗,不再像之前浪漫主义那般歌颂英雄,而是注重悲剧的力量。

但是,社会的发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不是文学思潮可以撼动的,现实主义持续批判,至今仍未停止,但有一批作家从中分化了出来。

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交叉点就在于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之后两者因为倾向不同,各自分道扬镳。

现代主义不再过分关注社会的整体面貌,而是关注在社会中挣扎的小人物们内心的活动。

他们不去直接表示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而是着重讲述社会上的那些问题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了多大的困扰,使得人性发生了扭曲、变形,甚至出现了幻想、破灭、虚无、荒诞等等特征。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对于社会弊病的感观更为明显,因为和自身息息相关。

而现代主义不仅仅运用固有文体的内容表达来阐释观念,更是将语言、心理、格式等等要素调动起来,形成了各种流派,甚至一些非常让人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

现代主义由此分化出后现代主义,既来源于现代主义,又反叛现代主义。

但是,现代主义本身就“离经叛道”,后现代主义反叛“现代主义”也是同样的道理,并不能另立山门。

典型的就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但主要流行在文学批评领域里,即如何来看待文学文本的问题。

比如罗兰·巴特等人的作品里就是如此,运用索绪尔“语言学”并将其带入文学文本的分析之中,强行将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分割开来,将言语和语言区分开来。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认为文学文本联合起来所表述的内容不能代表文学作品的内容,真正表达含义的是构成这篇作品中一个个字符的排列组合与规律。

这样的内容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也是无需理解的。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一个大类,包含众多分支不同于之前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更像是一个万花筒,没有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式,内部派别林立,互相争锋。

这些流派很多,我们只捡几个比较重要的来说:首先就是“象征主义”。

这是现代主义思潮里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这一流派反对之前所有文学里那些直白的抒情和表达,认为真正的文学内涵应该隐藏在一系列“意象”之中,通过暗示来传递给读者。

所以大量运用隐喻、象征、暗示、联想等等手法,甚至连语言的“音韵”规律都利用起来。

这样的作品在诗歌当中很常见,比如艾略特的《荒原》。

其次是“意识流”。

“意识流”顾名思义,就是主要描述人的意识流动,借以剖析人的精神世界。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并不能表达人内心的所思所想,所以真正要挖掘读者内心,向其传递信息,就必须要去刻画精神世界,所以里面的时间往往是混乱的。

人们以为过去了很久,但其实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

比如《尤利西斯》。

再次是“超现实”。

“超现实”的流派发端于“文学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他们把这句话无限拔高,认为文学体现的应该是超越现实的内容,比如梦境、潜意识甚至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一些想法。

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不受人主观控住,所以是真实可信的抽象现实反映,这才是文学应该表现的内容。

最后还有“荒诞派”。

“荒诞派”的大名随着《等待戈多》的走红而名声大造,这一流派显著的特征就是“荒诞”,让人们不知道在讲述什么东西,仿佛一切都是看不完整的碎片,真实,但无理。

这一流派的人认为,这才是生活的本质,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这些无意义的事情。

除此之外,现代主义还有一些如“黑色幽默”、“未来主义”、“魔幻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流派,其内部的杂乱是之前的文学思潮中所没有的。

如今的一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多是歧路,没有实际价值现代主义也好,后现代主义也好,这样的作品再当今时代里越来越多,有一些货真价值,但更多的是画虎类犬。

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那些我们读都读不懂的文学作品。

这里说的读不懂不是因为内容的深奥,而是强行设置阅读障碍。

比如写“意识流”的作品,想到什么字就写什么字,不管是否成逻辑语序,甚至不加任何标点,以独特的形式做噱头。

再比如,故意用一些非常浅显的语句来创作,比如诗歌中只有几个字:“白,很白,非常白”等等这样的作品,以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博取眼球。

而很多评论家故作姿态,将这些无厘头的作品吹捧到极高的位置,更为可笑的是,这些人不接受质疑和反驳。

一旦出现不同的意见,那就是读者没有读懂,不能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作品。

这样的说法核“皇帝的新衣”没有区别,都属于“耍无赖”式的胡搅蛮缠。

真正的作品不是让人读不懂,而是让人有多种解释,并且有切身的体会。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名篇很多人都读过,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作品也属于这一范畴,比如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鲁迅的《伤逝》、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等。

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本身是有价值的。

相对于当下的很多作品来说,尤其是现代诗歌领域里,充斥着大量的“伪现代主义”和“伪后现代主义”作品,所以会让人感觉很多这一流派的内容读起来不知所云。

因为这些作品本来就没有什么内容,读者又怎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74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