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到兵

秀才遇到兵,第1张

秀才遇到兵 典故“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怎么来的?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真的吗?怎么来的?不见得!相传在魏晋时期,有一位名士叫荀巨伯的人就用高尚的品德感染过匈奴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一日,荀巨伯到一个较远的城市里去探望病好友,不巧适逢匈奴人正在攻猎此城池,他一点也不畏惧地服侍着老友。

其间,老友担心他安危便说道:“我快要死了,现在也走不动了,你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吧,不要管我。

”荀巨伯回应道:“我远道而来,就是来看望你的。

现在遇到危险我就扔下你走了,这是我能做得出来的事吗?”果然,数日后,城池被占领,城中的百姓也早逃之一空。

当匈奴人独见到荀巨伯和其友人时,很奇怪地问道:“我们进到城里后,城里所有人都逃跑了,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还留在这里?”荀巨伯从容淡定道:“我这位朋友身患重病,我怎么能将他一个人扔下不管呢?请你们不要伤害他,我愿意替他去死。

”历史上的匈奴人虽蛮横,但也是个重感情和义气的民族。

于是,在面对荀巨伯的为人品德面前感到自愧不如,悄悄地撤走了。

这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一个典故由来,但其真实内含却是“有理说得清”。

既然“人心都是肉长的”,却又为何会出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呢?古时候,人们常说“好男不当兵”,意即为当兵者都是大老粗干的事,你一个能者岂不屈了才。

所以,“秀才遇到兵”:秀才,文人、读书人;兵,大兵,在此句中是借指蛮横不讲理的人。

“秀才遇到兵”,就是说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一个不讲理的去对谈或沟通是很难的,这就好比文人与武夫一般难以通融。

基于此,“有理说不清”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讲理者多态度野蛮、性情暴燥,听不下文人骚客的条块理由。

同样的道理,他(她)若是一介武夫,只愿是命令的执行者,并不愿意听取计划的详细周密解说。

之所以出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关键的问题出在沟通上。

你是文人就要礼贤下士,不论他(她)是大老粗或傻大兵,都要加强联系、相互融合。

“有理”可言,但也要辅助以证据来说服人才行,否则空口无凭,谁能接受!总之,“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一个既成而又约定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凡事要讲究方法策略,不要一味地不讲道理、蛮横执着。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这句话非常典故,也非常实际。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不是单凭讲理就能解决的。

首先得武装自己,等到实力相等時才可以坐到桌面上理论。

比如当今世界霸主美国,国际社会与它讲理,美国会接受吗?强盗的理论,实力代表一切。

因此,"秀才"不但要满腹经纶,而且还有足够的武装,才可以和"兵"讲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7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