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答曰:在国家层面,希望国家安定;在家庭层面,希望家庭幸福。
这就是诗人的家国情怀,也是所有人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在他的边塞诗中,都能体现岀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来,以及克敌制胜的坚强信心。
但是,频繁不断的护边战争,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负,大有对战争厌烦的情绪。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多首,但我不准备一一道来。
故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赏析。
这首名曰《岀塞》,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还是首先翻译一下,才能够对诗的本身大意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译文曰:依旧是那秦朝时代的明月,依旧是那汉朝时期的边关。
万里长征连年不断,在边关上征战的亲人至今没有回来。
如果能够任用象卫青、李广那样的人来做守边将帅,匈奴的战马就不敢跨过阴山半步来侵扰中原的人民。
这首《岀塞》正是反映作者及当时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情。
我们具体赏析一番:“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个“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是一种互文的写法。
不是说秦朝时的明月和汉朝时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秦”“汉”“月”“关”四个字交叉说岀,以“秦时”和“汉时”对“明月”和“边关”进行修饰,具有很好的艺术水平。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句法,给人一种久远的历史感。
护边之战从秦至汉,直到唐朝,从来没有间断过。
“万里长征人未还”呢?这“万里长征”四个字给我们提示的又是地域的广阔。
“人未还”,人到哪去了?有的牺牲了,没牺牲的还在边疆守护着国门,反正就是不能回来。
两句合起来,一句揭示了护边战争时间的太长太长,一句揭示护边战士离开自己的亲人太远太远。
中心意思是什么?答曰:厌恶战争,期望和平,亲人团聚,国家安宁!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后面的两句就作岀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只要能够任用并信任象卫青和李广那样的人才做守边将军,匈奴的战马是不敢跨过阴山这边来的。
这句中的“龙城飞将”,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飞将”比较容易了解,大家都知道就是飞将军李广;但“龙城”则需要解释一下:汉朝车骑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故以“龙城”借代卫青之名。
所谓龙城者,乃是唐人所说卢龙城也。
这两句可不是说只要有了好的将领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那么简单。
其中的深意就是:朝庭不识人才,忌贤妒能。
一是没有识人之慧眼,二是没有用人的胆量。
在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国家的安宁统一更为重要。
这就难怪好的人才往往会埋没一生的了。
《岀塞》一诗体现的家国情怀是:国家强盛,边关坚固,人民幸福,家庭团圆。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起边塞诗,它最早启源于先秦时代,至盛唐边塞诗达到顶峰。
盛唐时边塞诗人很多,形成边塞诗派,其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王之渙、李白、杜甫也有边塞诗作,但为数不多。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作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作体现了盛唐边塞诗创作的美学风格。
他的诗雄浑、磅礡、豪放、浪漫、悲壮、瑰丽,其诗作思想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很强。
他的诗通过对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 *** ;抒发了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壮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及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着力展现戍边将土单调艰辛的塞外生活。
他的诗作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强烈奔放的爱国情怀。
我们看一下他的诗作:1.《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雾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从军行》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运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4.《从军行》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5.《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6.《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纵观王昌龄边塞诗作,作者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他运用简单的创作技巧,开拓出一个丰富多姿的广阔视野,在平实无华的主题中凝炼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
他不愧为后世冠誉他的“七绝圣手”之名。
他的边塞作品无愧为七绝诗中的旷世佳作。
他的爱国情怀及他的作品将千古流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