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60年代、70年代,田里、河里、小溪里的鱼多的是,似乎是取之不尽,这件事的确还是真的。
在70年代未的时候,我应该是在上小学了,那时候是没有公交甚至没有自行车的,靠的都是双腿走路。
从家里到小学,大概有三、四公里的路要走,走的都是田埂,或者沿着小溪、小河边走,里面的小鱼、小虾真的是随处可见。
那时候,周六下午才不上学,一到周六下午或周日,我们一边放牛,一边在小溪边去捞鱼虾,随随便便地就总能捞个一两斤回家。
这小鱼、小虾都是野生的,味道真的是好极了的。
可是,那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家里太穷,缺油缺盐,尤其是缺油,这是普遍现象。
这没有油、盐做出来的鱼虾几乎是没法吃的,腥得要命,根本就进不了口。
所以,就算水里鱼虾很多,也不会随便去捞,只有等家里有油有盐了,才会去捞鱼。
而且,很快就可以捞回家。
到后来,家家户户的日子慢慢好起来,慢慢地不再缺油缺盐。
于是,我们开始经常去捞鱼,自己家吃不完,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
再后来,出现了用电瓶去电鱼的情况了,这实在是太糟糕了。
之后,河里面的鱼虾很快就被电死关,鱼虾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了。
最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已经禁止电鱼了,电鱼是犯法的、是会被抓起来处罚的。
所以,河里的鱼虾慢慢地又开始出现并渐渐地多起来了。
60、70年代鱼有的是,是真是假?作为一个老人,我用真实事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老家在黔北的一个古镇上。
古镇旁有条河,是赤水河的支流。
古镇上的人,大多依水而生。
因为古镇地处低海拨河谷地区,从春末直至秋初,气候都非常炎热。
镇上的孩子们,不读书时,便常常光着屁股泡在河水中。
河水清澈时,河中一群又一群鱼,历历可数。
更有一些小鱼,用嘴巴啄着我们的肉身,痒痒的。
镇上的妇女,也喜欢把裤腿捥高高的,站在水中的石头上,洗菜洗衣服,同时让小鱼任意啄着自已雪白的腿。
河边的石头,浸入水中,上面会贴着“石包鱼”。
石包鱼长不过两寸。
白白、扁扁、宽宽的肚皮紧贴在石面上,一对鼓鼓的眼睛长在头顶望人,感觉很滑稽。
我们用双手抱着石头底部,然后往上抹,便会抓到它们。
偶尔,我们会带上一只回家,养在大碗里。
可是我们都不知道它吃什么食物,于是只好眼睁睁看着它翻出白肚皮死翘翘。
每逢夏天,河水经常上涨。
涨水时,我们用洗菜的竹撮箕在河边草丛里撮鱼,会抓到不少小鱼。
但是我们只是抓着好玩,通常都会把它们放回水里。
涨大水时,河水泥沙含量很高,河水非常浑浊,于是有人会拿着长柄大网兜在河中间的大石头上顺着石面刮鱼,运气好时,会刮到十多斤、二、三十斤的大鱼。
大鱼会被人破开,砍成一寸见方的肉块,用 芭蕉叶在竹篮里隔成几隔,在街上出售。
镇上的人忙于生计,极少有人钓鱼,也极少人吃鱼。
我读小学时,自已用针做成鱼钩,拴在麻绳上,用一根竹杆钓鱼。
遇到水清澈见底,,只见一群群鱼在水里游动,却不上钩。
只有在涨水时,水浑浊了才瞎猫碰上死耗子,钓到一只黄腊丁。
家里的人不喜欢我去钓鱼。
镇上的人流传着一句话:“打鱼摸虾,饿死全家”。
认为打鱼人家是没有出息的。
记得三年困难时期,离我家五里地的赤水河边有个渡口,渡口一个船工,见到河上漂着一大块黑黑的东西,便划船去看,是一只大鱼的脊背。
他用豪杆(撑船的竹杆,头上有铁头铁钩)敲了一下,鱼没动。
于是便用船头的锚索拴住鱼背上的大骨刺,把船向岸边划去。
没走多远,鱼突然大动,差点把他连船带人掀进水里。
好在他有本事,慢慢地连船带鱼带进一个浅水湾。
那条鱼有上百斤。
困难时期肉食最值钱。
10元钱一斤鱼肉,他卖了上千元,在那时,这可是一笔巨额财富,让人羡慕。
谁知没过多久,这人摆弄炸药时,不小心把一只眼睛炸瞎了,那卖鱼的钱全送进了医院,安了一只假眼珠。
有人说,他触犯了鱼王,遭了报应。
小河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鱼,还有烏龟王八。
在我们时常洗菜、洗衣服的河滩对岸,一块大石头上就常常有乌龟晒太阳。
虽然很多人看见它,却没有一个人去打扰它。
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是在河边“搬螃蟹”,捉螃蟹为什么叫“搬”?因为河边的螃蟹常藏在石头底下,搬开石头便会看到一、两只螃蟹张着它那对大夹子自卫着。
螃蟹多的地方还是山溪里。
有的地方搬几块石头就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最有意思的是“钓”螃蟹。
山溪水边的岸壁上,常常有一些螃蟹洞。
我们扯来斗斗草,把一头伸进洞里,如果有螃蟹夹住了草,我们就把它拖出来。
但是家里的大人不准我们去山溪搬螃蟹,说那里蛇多。
螃蟹洞里也可能会窜出一条老蛇来。
我的家乡山青水秀,山高水高。
稻田大多是冬水田,又叫冷水田,田里一年四季都淹有水,这为稻田里的水生物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间。
读中学时,每年的春种秋收,学校都要放农忙假。
多则二十天,少也要十天。
这时,学校便让老师同学都下乡帮农民干活。
在田里,那些小鱼、黄鳝常在我们脚边飙来飙去,有时一钗手,就会抓住一条大黄鳝。
有一次,我们在一块大田里插秧,一条很大的乌鱼(我们叫它乌棒鱼,因它身上长着黑灰色斑块,体形长圆)在水里飞快地游动着。
这让田里的所有人都兴奋异常。
大家都丢下活,抓鱼去了。
可是那鱼游得极快,身上又滑,偶尔被人抓出水面,也很快就逃走了。
最后,它钻进了田边一个岩洞,这才让我们的欢声笑语得以结束。
我的二姐嫁到乡下。
她的三儿子是个捉鱼能手。
我每次到二姐那里,侄儿就会下田去抓鱼。
他右手拿一支约两米长的“刷鱼杆”,左手提着竹编鱼罩。
只见他把刷鱼杆的大头夹在右手胳肢窝里,竹尖上绑着的竹片在水面上划拉着。
田里的鱼被惊,就会快速游动。
侄子看见,飞快地把左手鱼罩抛出去,然后双手在鱼罩里一摸,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就在他的手里了。
赤水河及其支流,有很多珍稀鱼种。
前不久我的侄儿们在微信中提及两种鱼,一叫岩鲤,一叫青驳,据说都属于保护性鱼类。
曾经有段时间,一些不良之人药鱼、炸鱼、电鱼,让大、小河里的鱼类种群急速下降。
近二十年来,各级政府重视生态保护,河里的鱼增长很快。
近两年,家乡的朋友都发微信视频,让我看大群大群的鲤鱼在赤水大桥下环游,让人格外欣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