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莫道桑榆晚,第1张

莫道桑榆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这首诗是刘禹锡为了回应老友白居易的一首《咏老赠梦得》而作。

这两首诗可以看成两位老人,也是两位老诗人之间的交流,一个是感叹,另一个是感慨。

白居易是感叹,刘禹锡是感慨。

刘禹锡的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读了白居易的诗之后的有感而发,是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一下什么叫“夕阳红”——别说太阳已经是“日薄西山”,它散发出来的光芒作为晚霞还是照满了天际的。

那么刘禹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我们还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叹吧!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是写给“梦得”也就是刘禹锡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友谊,两个人经常用诗词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对自己的“老态龙钟”颇有伤感,写了首诗给老哥们刘禹锡,诗中这样写到: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并不难懂,其实就是表达了一种情绪,一种感叹,当然是略显悲观。

白居易对刘老哥们儿说(算是诉苦吧):咱俩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么样了吗?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睁不开了,早上起来都懒得梳头,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就在家待着,偶尔住着拐杖到外面走走,干什么都没兴趣,就连新磨好的镜子都懒得照,眼睛花的看不清小字写的书了。

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回忆和想念古人,但少年时候的的事越来越回忆不起来了。

最大的乐趣就是闲聊,想着还有时间和老朋友相聚。

白居易的感叹的确是伤感了些,也消极了些,但是,却道出了晚年的无奈。

作为老朋友的刘禹锡看到白居易写给他的这首感叹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的无可奈何的诗句,自然要宽慰一番,所以,刘禹锡的“回信”写的比较平和,用对于人生易老的坦然面对和乐观心态给老朋友白居易“宽宽心”。

这首诗的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诗是这样写的: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说:是啊,有同感!人生谁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谁可怜呢?人老了越来越干巴,衣带越来越短,头发快要掉光了连束冠都扎不紧了。

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书了,经常针灸就为了多活几年,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观了,咱们有优势啊!经历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已经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

仔细想想不也很有收获吗?往好处想,不就坦然了吗?这首诗最后两句,其实算是“用典”,因为在白居易刘禹锡之前有人已经做过了“桑榆”之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当中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

刘禹锡显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启发,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我们从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位非常著名的的诗人晚年的交流中,看到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之后对于晚境的不同感受,这种感受,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苗头。

年轻的时候,白居易的诗多数都是比较悲观的,包括《琵琶行》,《长恨歌》。

但是刘禹锡得诗就显得要豪放的多: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个境界到了晚年,必然会变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说的是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千古流传,其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悲伤或有趣,令人着迷,却很有价值,这首诗的背后同样有一个故事。

在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那个大唐盛世,刘禹锡和白居易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年龄相同,又是老乡,而且都是诗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当官之后,他俩同样有被贬的命运。

同样的命运和经历,让两个人更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写诗来表达对对方的欣赏。

尤其是在刘禹锡去世之后,白居易还写诗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

白居易有诗魔之称,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就在他俩64岁的时候,一日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表达自己对衰老的悲观情绪。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的这首诗表达人老之后的处境和心态。

据说到了晚年的时候,白居易和刘禹锡童患眼疾和足疾。

看书和行动上都多有不便,正是因为如此,同病相怜。

面对这样的晚景。

白居易的这首诗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

刘禹锡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为了规劝自己的好朋友,刘禹锡马上也写了一首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给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老的看法。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面对衰老刘禹锡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红霞。

这两句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阳无限好,何须感叹近黄昏”的淡然和笃定,刘禹锡通过这首诗宽慰鼓励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

相信当时白居易是会受到启发的。

白居易和刘禹锡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彼此的欣赏。

造成这样不同的看法,也许和他们个人的不同经历有关。

白居易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刻苦读书,更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

十几岁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写诗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诗传递现实生活,生活上知足常乐。

有“诗魔”之称。

同时,他还是一位勤政的官员。

有自己的事业和进取心。

这一切都是白居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清正廉洁,不慕名利的家风的传承。

刘禹锡同样也非常有才华。

在诗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陋室铭》等,都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有“诗豪”美誉。

刘禹锡还是一个性格刚直倔强,为官清廉,虽历尽仕途的风波与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旧不改年少时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够有一番作为。

这种执着豪迈,洒脱,乐观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刘禹锡的这种不服输,不畏老去,豁达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学习。

其实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美。

坦然面对就好。

历史是一对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

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

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

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9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