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讲过,六七十年代吃食堂饭(我们当地这么叫,其实是全村统一吃大锅饭),村里穷,一年到头青汤寡水,年三十吃饭子,不限量,年轻人一人吃两碗,然后去路上跑几圈,回来再吃一碗。
回忆曾经吃不饱的岁月,家中无米下锅的日子,爸爸说终生难忘。
爸爸还说感谢邓小平的农村分地到户,提高了积极性,终于可以不为吃发愁。
邓公,一代伟人,名垂千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新中国最穷、最不容易的年代。
但凡年纪稍稍长一些的人,对那个特殊时期的不少人和事,都会印象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那时的中国,到处等着战后重建,可谓真正的一片废墟,国内百废待兴,四五亿的人民等着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而国外又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列强的经济、军事全面封锁。
面对如此境况,国家发展步履唯艰,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为此,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干劲和士气。
想想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
曾经也听老人们说,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确食不果腹,日无三餐饱。
但奇怪的是,穷归穷,大家伙的精神、干劲还是很足的。
而三十晩上年夜饭那顿饺子,多半也还是有的,只是量大量小、肉多肉少的问题。
不管多穷、多累,一年到头了,开开心心、红红火火地过个年,还是少不了的。
那个年代,国内很多物质都还无法生产出来,物质极其匮乏,很多东西都只能依赖进口,所以,大量物品的名称前都带上个“洋”字,以示为泊来品。
如洋火、洋锅、洋铲、洋油、洋布、洋帽、洋鞋等等。
这些带洋字称谓的物品,一直至七十年代后才慢慢减少,八十年代初期才开始逐渐消失。
让足足三两代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不得不说,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大家人穷志不穷,物质缺精神不缺,吃穿缺信仰不缺。
这足以证明,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多么地爱戴和拥护。
现在,我们衣食住行似乎什么都不缺了,但却似乎反过来,缺又少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国人的精神、志气和信仰。
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