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在古代,是一种官职,不是现在所流行对医生的称呼。
古代官职 (读音dà fū)在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里,大夫是官职的一个级别、一个种类。
如 秦 汉 分爵位为公士、上造等二十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官大夫为第六级,公大夫为第七级,五大夫为第九级。
详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现在医生(读音dài fu)读音不同,所指的对象更不同了,尽管很多朝代里太医也被称为"大夫"(dà fū)。
在古代,“大夫”是官职名称,不是医生。
“大夫”中的那个“大”字,唸(大)。
《周礼》记载,周代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san级之分大夫,是官职的名称。
这个官职名称一直称呼到清朝。
秦朝和汉朝,叫“大夫”的官员逐渐增多。
在朝中这个层位的要职,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中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光禄大夫等。
这些官员以议论政事为自己的职责,虽不专任行政事务,俸禄却较为丰厚。
隋朝和唐朝以后,又以“大夫”为高阶别的称号,而且名称更为繁多。
有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等等。
到了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和发展迅速。
负责管理医事行政的官员不断增多,“大夫”官员和医生开始有了联系。
自宋徽宗政和年间,在定官员阶别时,医官开始分别设置大夫以下官阶。
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22种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
自此,人们就开始称呼医生为“大夫”了,以区别医官。
如 《夷坚志》乙编卷七就有“张二大夫”的称呼。
由于习俗的不同,南方惯称医生为lang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了。
以上是根据有关资料查证的。
这些记载告诉了我们,在古代所称的“大夫”指的是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从宋朝开始称医生为“大夫”的了,以区别医官这一官职。
不过,这个称医生为“大夫”发音是(代夫),这个发音可能是为了区别官职那个“大夫”而设制的吧?总之,古代“大夫”官职名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清朝。
而医生的“大夫”称谓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也是古代。
在古代“大夫”既指官职又指医生,两者在“大夫”发音上不同,在意义上也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