侫和佞的区别

侫和佞的区别,第1张

侫和佞的区别 司马光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准确吗?

这事吧,其实怎么说都有理。

司马光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八》,说是李世民钓鱼执法,裴矩反对,认为这违背了圣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诲。

于是李世民纳谏,还狠夸了他一顿。

道学先生司马光由是大发感慨:“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让我们先从这两位主角的履历中寻找线索。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名列“元祐党人”,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

思想上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所以被后世的朱程信徒抬进孔庙,称“先儒司马子”。

裴矩,出身著名的河东裴氏,本名世矩,字弘大,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

裴矩早年历仕北齐、北周、隋。

大业年间,裴矩的政治生涯达到巅峰,在协助隋炀帝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分裂突厥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大业后期,炀帝骄奢淫逸,裴矩逢迎取悦,不敢谏诤。

江都之变后,裴矩又先后效力于宇文化及、窦建德,武德四年降唐。

此后历任殿中侍御史、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检校侍中、民部尚书,封安邑县公,贞观元年病逝,追赠绛州刺史,谥号敬。

看出点什么问题出来没有?什么叫宗法、伦理、纲常?简单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宋明以后统治了中国人思想和行为近千年的朱程理学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朱熹所极力推崇的“道学六先生”之一,司马光心中的理想社会是完全由“明君忠臣孝子”这三种稀有生物组成,为此他不惜花19年写下一部《资治通鉴》,目的跟司马迁、班固等史家不同,“为君亲政,贤明之道”才是他的出发点,所以书中才有无处不见的“臣光曰”。

而裴矩这个家伙,一辈子累奉六主,连“三姓家奴”吕布都只能瞠目其后,司马子肯定看他不顺眼。

不过这回司马光倒是没骂老裴,只是借他当道具,告诉他的“明君”一个道理:君明臣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所以“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确实是司马光说的,这事冤枉不了他。

那么问题就来了——“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这句话说得准确吗?前边说了,这事怎么说都有理。

但非要给出个观点的话,个人认为——裴矩既未佞于隋,也不能说是忠于唐。

为什么说裴矩未佞于隋?让我们回到隋末唐初那个年代,我们会发现“佞于隋而忠于唐”可不止一个裴矩,贞观年间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算是李唐最大的忠臣了吧?可其中曾仕于隋的就有15人,跟老裴比起来那是大哥别说二哥,都是一路货色。

先看看老裴仕于隋时都干了什么。

开皇十年,裴矩奉诏巡抚岭南地区,平息俚帅王仲宣叛乱,安抚岭南二十余州,隋高祖杨坚赞曰:“裴矩以三千敝卒,径至南康。

有臣若此,朕亦何忧!”;开皇十三年,裴矩出使突厥,唆使都兰可汗杀死敌视隋朝的大义公主,开皇十九年任行军长史出战突厥;大业年间,撰写《西域图记》三篇,为杨广后来经营西域打下基础;大业四年,裴矩游说铁勒,使其攻打吐谷浑,杨广趁机出兵大败之;大业五年,杨广西巡,裴矩游说高昌王、伊吾设等西域二十七国国主相迎;大业六年,裴矩献反间计,使突厥内讧,处罗可汗只得入朝依附隋朝;大业七年,裴矩建议征讨高句丽;大业八年,裴矩安抚陇右,又游说阙达度设与吐谷浑互攻;大业十年,裴矩献计分化突厥,但是被始毕可汗识破;大业十二年,随杨广巡幸江都,杨广骄奢淫逸,裴矩只是逢迎取悦,不敢有所谏诤。

看明白了吧,裴矩仕隋将近30年,官衔没少变,但干的都是外交部长的活儿。

花言巧语、坑蒙拐骗这种事他没少干,隋之四邻也基本让他祸祸了个遍。

期间虽有败笔,但是人无完人,裴矩对于杨隋显然功大于过,这是勿须质疑的。

司马光指责裴矩“佞于隋”,应该指的是裴矩蛊惑杨广三征高句丽以及在后者巡幸江都之后,身为重臣基本不作为,没有阻止杨广作死。

不过这事要是说起来,老裴其实也挺冤的。

先说征讨高句丽那点破事。

杨广外事问裴矩,这种 *** 作没问题。

隋之四境皆安,就剩下个又穷又横的高句丽不够恭顺,裴矩建议揍他丫挺的理论上也没啥毛病。

问题是高句丽也不是裴矩打的啊!换杨广那种作死的打法,就算孔明白起什么的统统复生,这仗也不一定打的赢啊!不过谁让老裴多嘴呢,这个黑锅让他背上也无不妥,但要因此说他“佞”可就太冤了。

再说在江都时的不作为。

前边说过,裴矩其实就是个外交官。

外交官嘛,智商可以靠后站,但是情商一定要蹭蹭往上涨,至于节 *** 这种东西不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江都“共掌机密”的“奸臣三人组”中,老裴一不执诏令(那是虞世基的活儿),二不掌谏言(这事归裴蕴管),干的还是老差事——一般的外交官大智慧没有,小聪明不断,所以也给杨广解决了不少小麻烦。

至于谏言嘛,老裴也劝过,不过杨广没搭理,他也就没坚持,毕竟节 *** 从来都不是老裴的长项……江都之变后,虞世基和裴蕴都跟着杨广被叛军弄死了,裴矩却安然无事。

此后一介书生在战乱中随波逐流,先后给宇文化及、窦建德和李唐打工,一直备受礼遇和推崇——这也说明了当时主流舆论对于裴矩的评价与虞世基和裴蕴截然不同。

所以说裴矩“佞于隋”,其实是没道理的。

那为什么不能说裴矩是忠于唐呢?大家可能都听过“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这句话,说的是隋末唐初时期,背叛和出卖简直跟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忠信节义神马的压根就是不存在的。

三国的吕布不过叛了丁原又叛了董卓,就因“三姓家奴”而声名狼藉,可这事在隋末唐初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比说如被誉为人臣典范、铁骨铮铮的魏徵,还不是先附瓦岗、再降窦建德。

后来总算押对了注投了唐,还成了太子李建成的近臣,成天撺掇着太子干掉自己的亲弟弟。

等建成被弟弟干掉了,人家魏征倒理直气壮的跑去给弑主凶手当人镜去了……再比如传说中号称“小孟尝”的秦琼秦二哥,先给杨广当打手,杀得反贼们人头滚滚。

回头发现杨广不行了,立马投了反贼,而且投的还是李密——也就是杀掉待他如师如父的张须陀的凶手。

等李密大势已去,老秦二话不说就跑到王世充那边站队了。

站着站着,又发现还是王世充像条假龙,所以老秦就理直气壮的投奔了真龙天子李世民。

就这样的人物,到了一千多年后还被人们贴在门板上,当成义气千秋的榜样。

所以不只是裴矩,而是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得要求他们“忠于某某”,那么他们的回答只能是——臣妾做不到啊!为什么如此?魏晋之后百余年的五胡乱华和南北分裂,导致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传承发生了断裂与畸变。

家国天下、忠孝节义的正统思想被现实里残酷的生存需要所取代,所以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心中,个人的生存、发达以及家族的存续繁衍才是重于一切的大事。

而始于魏晋终于唐末的士族门阀势力,更是使得这种思潮泛滥于世。

所以出现了诸葛兄弟分侍三主,互坑互怼毫不留情这种在现代人看起来很诡异的怪事;所以同出于河东裴氏的裴矩、裴蕴给杨广打工,而裴寂却毫不顾及情面的撺掇李渊掀了杨广的桌子。

其实这都是大家族“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的生存智慧体现,与忠佞无关。

号称“千古人镜”的魏徵其实还有一个隐藏成就——山东(指崤山以东)士族代言人,而且他没少因为这事喷李大帝一脸口水。

以至于魏徵一挂掉,李大帝就迫不及待的对高句丽用兵,而且是当上皇帝之后唯一的一次御驾亲征,可见他被老魏这么多年怼得有多憋屈(魏徵一直反对在山东周边发动战争)。

那你说魏徵是忠是佞?所以裴矩无论隋唐、给谁当臣子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要对自己以及家族的生存、前途有利就好。

所谓的忠佞之别,其实是宋明理学兴起才重又流行于世。

拿这种后世的高标准、严要求往裴矩这个古人头上套,你说老裴冤不冤?

人总是会改变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72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