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从进化论说起,猴子基因变异,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灵长类的运动方式发生变化,由四足行走改为指掌型运动(半直立行走)。
并失去尾巴,最先演变成没有尾巴的古猿是森林古猿,我们人类的祖先地猿始祖种、黑猩猩的“同胞兄弟”就是由森林古猿演变来的。
灵长类的运动方式大致有五种,一是四足型行走,前后肢脚掌或脚趾着地行走,速度最快,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属于四足型动物,如猫科动物、犬类动物,以及大多数猴子。
二是直立二足型行走,只有两个脚掌着地行走,行走速度稍慢,如人类,以及阿法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海德堡人和尼人、智人。
三是指掌型运动,也是半直立行走,前肢手掌半握,以指关节外面着地行走,行走速度最慢。
如大猩猩、黑猩猩猿,以及南方古猿等古猿类。
四是树跳式运动,从一个树梢跳到另一个树梢,如婴猴、跗猴、大狐猴、鼬狐猴等。
五是臂荡式运动,通过长臂在林间游荡运动,如长臂猿、红毛猩猩等。
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四足式运动,凡四足行走的动物,几乎都长有尾巴,对于肉食性哺乳动物来说,如猫科、犬科等,它们的尾巴是用来追捕猎物快速跑动时平衡身体,调整方向。
而对于植食性哺乳动物来说,如奇蹄、偶蹄动物,大象等,它们的尾巴大多用来驱赶叮咬的蚊虫。
所以说,尾巴对于哺乳动物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是身体的重要器官。
我们人类的早期祖先,猴子(5500万年前的阿喀琉斯基猴)也有长长的尾巴,可以这么说,但并不是绝对的,几乎所有四足型运动的动物都有尾巴,因为尾巴是它们重要的生活器官。
大约在1300多万年前,气候的干冷,导致非洲森林中大片树木死亡,林间出现大片的空地,我们的祖先慢慢从树上下到地上生活,为了不影响前肢“双手”的灵活运用和快速的反应,抓食树叶、水果,捕食小型猎物等,它们下到地上后,由四足型行走慢慢改成了“指掌型行走”并没有了尾巴,指掌型行走,属于半直立行走,虽然运动速度慢了,但半直立的上身,显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到的更广,警觉性更高,生存更具优势,并且使用手指的能力更加快速灵活,便于迅速伸手抓(捕)食物。
在自然选择的驱使下,这种半直立行走、没有尾巴的古猿更适宜生存与繁衍,并不断壮大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物种。
这种没有尾巴的古猿,就是森林古猿,它们又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人类。
大约在700万年前,森林古猿进化成乍得人猿,580万年前,乍得人猿进化出卡达巴地猿,440万年前,进化出地猿始祖种,阿迪,390万年前,进化出阿法南方古猿,最著名的是320万年前的露西,有人类祖母之誉,随后一步步进化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至我们现代人。
智人是我们最近的共同祖先。
由此可见,森林古猿进化失去尾巴,改变了行走方式,这一方式的变化,既有偶然性,又是必然的结果,最终才进化出没有尾巴的我们。
假如人类仍有尾巴,人类就不好穿衣服了! 而且也容易被其他人抓尾巴了!做事情也容易露尾巴了!尾巴对于其他哺乳动物是重要的器官,对于人类的祖先古猿,或我们,尾巴就是多余的器官了。
因为尾巴最开始是用来平衡的,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平衡以由双手代替,所以尾巴就逐渐退化了。
当婴儿还在母体的时候,在超声波下依然可以看见尾巴。
婴儿成形后,尾巴也跟着退化了。
但是,我们的尾椎骨还是有退化后的尾巴的影子。
幸亏人没有尾巴,如果人有尾巴这个世界真不可想象!说起尾巴,不禁想起“文革”中的一部电影《决裂》,一位教授给农民讲解马尾巴的几种功能;1.能保持马儿奔跑的平衡;2.夏季可驱赶蚊蝇,给马儿消署降温;3.根据马尾巴当参照物可以分清优良品种的标准;4.繁衍生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可以躲避敌害,保护自己。
所有动物的尾巴除了用以保持身体平衡这一共同特点外,还各有各的特点。
蝎子尾巴攻击敌人。
鱼尾的摆动是鱼可以前进的动力。
狗尾巴向主人或同类表达情感。
猴子尾巴可以抓住枝干当手用。
松鼠尾巴有在跳跃是降落伞的功能。
鸟儿的尾巴是飞行中舵手,孔雀尾巴用来争抢配偶。
壁虎尾巴可以断尾逃生。
啄木鸟尾巴,是他的第三条腿,可以在树皮上站稳~袋鼠尾巴很硬,可以当凳子。
鳄鱼尾巴可以当武器。
虎,狮,豹的尾巴可当武器。
袋鼠的尾巴可当撑杆跳的撑杆或d簧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五花八门,它们永远不会象人一样有退化的可能。
因为尾巴已成为它们赖认生存的重要器官,根据达尔文“用进退废"的理论,这些动物的尾巴仍会长久保留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