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转眼间就到了腊月。
在以前的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因此“驱傩”也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习俗。
“傩”在字典里解释成了“干肉”的意思,“驱傩”就是一种民俗活动。
在腊八节前或当天,民间有驱傩除疫的风俗,以各种形式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多种项目,其目的是驱鬼逐疫,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驱傩”参加者头戴面具,身穿各种颜色的衣服,手执木制的刀具,分别扮成各种各样的人物,在鼓乐声中,共同祝福国泰民安。
我国民间流传的傩文化,不能等同于封建迷信活动,它融合了自然崇拜,多元化一体的艺术形式值得传承。
至今仍然活跃于有些民族地区,傩文化已被我国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驱傩”是指“每年的腊月初七,是民间传说的“驱傩日”。
这一天,人们会在钢盆内盛一些水,等水凝结成冰过后,在敲碎把它吃掉,据说这一天的冰,很不一般很神奇,吃过之后,一年也不会拉肚子了。
这种活动是“驱傩日”众多活动中的一项。
“驱傩”是什么呢?驱傩是一种古老、传统的祭祀习俗,人们又喊成“跳傩”。
早在二三千年就有这种习俗了。
也就是在腊月初七这一天,人们戴着柳木制作的面具,将自己扮成驱除瘟疫的神,也就是“傩神”。
然后跳起简单粗犷的舞蹈,其作用就是驱除病魔和瘟疫,祈求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为什么用“柳木制驱傩面具?传说柳木可驱妖驱邪,再加上木质细腻柔软,便于加工制作,而且木头密度小“较轻”,方便佩挂表演。
)在以前的农耕时代,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且技术十分落后,因此“驱傩”也是民间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
俗语“腊月不驱傩,来年灾难多”,意思是“腊月(初七)(如果)不举行“驱傩”活动,那么新来这一年灾难就多”。
这句话很直接地说明了“驱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